孩子犯错,不纠正行吗?你肯定会不假思索:“这哪行?”你用你早已谙熟的推理说,“这次犯错,你不纠正,他就会很侥幸,于是下次再有机会,他也不会放过有了第二次,还担心不会出现第三次吗?经历几次,还不像根一样牢固地扎在他的心里吗?”你一副痛心疾首的神情。是的,按照数学公式推理,应该是这样;按照一般规律讲,量变引起质变,也会这样;按照教师的经验推想,应该也是这样;按照……“可是,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就觉得。孩子——应该不一定——就真的——会那样:”我支支吾吾,因为缺乏理论支持:只是我隐隐觉得。孩子好像真的不一定会这样。我身边有许多的人——朋友同事包括我自己,小时候调皮捣蛋,学习不好,特别是读中学时对父母忤逆顶牛,可是现在都很知情达礼,对父母很孝顺,并没有发展成那种一辈子赖皮不讲道理的“危险人物”。看到孩子犯错,我们习惯性地去纠正,甚至不惜大发雷霆,以正视听。孩子吓得不行,可是屁股一掉,他们依然如故,好像压根就没当回事儿,结果只气得为人师者为人父者须发怒张心肝受伤,当然,给那孩子的心灵多少也会留下或轻或重的伤疤:那么,是他们“不可教也”,还是我们操之过急?是我们太追求统一,看不得孩子另类,还是孩子确实顽劣?是我们管得不细。跟得不紧,教得不够艺术,还是我们太爱操心,手臂太长?我们需要反思。
我在《读者》上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冷战时期,一名战士刚担任步兵军官:有一次,上司汤姆·威尔上尉命令他的小分队马上出发去执行一项任务。他把队伍集合起来,带上手枪,跳上吉普车就出发了。刚离开营地不远,他突然发现自己的手枪只剩枪套,手枪不见了!他吓呆了。在军队里,丢失武器可是件严重的事故。他没有其他选择,只好通过电台马上将这一情况报告了汤姆·威尔上尉。上尉沉默了几秒钟,让他继续执行任务。回到营地,威尔上尉把他叫到办公室,将一把手枪递给他,说是被小孩子拣到的。后来,他才知道,他是在出门前将手枪掉在帐篷里了。威尔上尉编造了孩子拣到枪的故事,好让他受一次惊吓,以便记住这个教训。
如果这事放在今天,军队很可能会展开一场调查,并且在他的档案中记上一次大过。而威尔上尉却给了他一个机会,并且让他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上尉聪明的领导艺术在他身上起了作用。在人生路上,没有人能不摔跤就一直攀登到顶峰。后来,每当他看到有人跌倒、犯了错误时,他总会学习威尔上尉的做法:把他们扶起来,拍拍他们身上的灰,让他们继续往前走。
看了这个故事,我感慨良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成人尚且有错,何况孩子。孩子犯错大多并无恶意,大多时候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力‘式手段。有哪个孩子学走路时没有跌过跟头?有哪个孩子学说话不是说错无数遍才开始清楚?有哪个父母会“及时”地伸出巴掌拍在孩子屁股上,告诉他刚才走错了,刚才说的不对?我们武断地惩罚,或许能阻止孩子暂时的小错,但也可能从此阻塞了孩子成长的道路;电许,激烈的方式行为激起了孩子的叛逆,变相地鼓动他往恶的方向从此大步前行。
有人说,教育是春风化雨,教育是等待花开,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需要像种庄稼一样依时令节气侍弄。但是在今天,这个讲究效益追求效率的时代,“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教师也好,学校也好,谁又能静下心来耐心等待呢。
其实,小孩子活泼一点,犯点错真的不算什么。为活泼可爱买单,为快乐童年买单,宽容一些,不必为每一个错误惩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