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是《论语·述而》中孔子的名言。“何有于我”,今人一般都认为是孔子自谦之辞,即“哪一样我能有呢”,意思是一样都没有。此则《论语》多次编人中学语文教材,课本的注释基本同此。目前正在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也就是这样解释的:“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此说表面上看来很通,“何有”,即“有何”,“有什么”的意思,是用反诘语气表示“什么也没有”。其实这样理解,难免“望文生义”。因为说这里是孔子的自谦,不符合孔子对自己一贯的评价。我们且来看看孔子在其他场合讲的话。同样是在《论语·述而》中:“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如果说到“圣与仁”那么我还不敢说已做到,我不过是在学问上不满足,教人上不倦怠罢了。《孟子·公孙丑》:“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见孔子认为自己一向奉行学不厌教不倦原则,他在这方面是不自谦的。今人的这一说法,恐怕是从朱熹那里来的。其实古注对“何有”的解释,另外还有说法:“人无是行,于我,我独有之。”(郑玄所注)“他人无是行,于我,我独有之,故日何有于我哉。”(邢器所疏)孔子认为,这一些别人都没有,而“我独有之”。可见他们认为这不是自谦之辞。看来朱熹的说法并不可靠,到底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值得我们作一番探究。
“何有”是复式虚词。复式虚词虽然大都是以单音虚词为基础组成的,但并不是各个单音虚词的简单相加。这是因为,在复式虚词中,几个单音虚词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意义和用法产生了变化,有时甚至产生一种全新的意义。如果仅仅从单音虚词意义相加的角度去释解复式虚词,往往会不得其义,甚至发生误解。对“何有”的解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复式虚词,“何有”有其特殊的用法。它经常与介词“于”搭配,作“于……何有”“何有于……”或者“……于何有”(有时也单独使用),用反问的形式表示否定,一般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表示对人对事物没有什么难以做到的,一般可以译作“有什么难的呢”、“算得了什么呢”,例如:“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论语·里仁》)何休集解:“何有者,言不难。”这种用法的“何有”,实际上是“何难之有”的省写。二是表示对人对事物没有什么爱惜的,即“何爱之有”的省写,一般可以泽作“有什么可爱惜的呢”或“何在乎”。例如:“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吕氏春秋·知接》)“何有于君”,何在乎国君。三是表示对人对事物没有什么相干,一般可以译成“有什么相干”或“有什么关系”。例如:“盈曰:‘祁氏私有讨,国何有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国何有”,国家与我们有什么相干。(参见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
第一种用法的“何有”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惯用语,古注称之为“不难之辞”。据有人统计,《论语》中“何有”共出现七次,皆是“不难之辞”。显而易见,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晦人不倦”这三个方面“何有于我”,当然也是“不难之辞”,当译作“(这三项)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呢?”把它理解为“不难之辞”,恐怕更符合孔子原意,孔子认为,这几个方面,要做到都并不困难,言下之意就是为人、为师者,这几条是最起码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