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改困惑
现行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个专题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探究”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教学,这对于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对于转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视而不见。虽然教科书有明确提示,并有相关教学方式的活动和问题预设,但有的教师依然我行我素,过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用的是新课标、新教材,走的是老路子。有的教师认为这些都是新名词、新概念,不去认真学习课标精神,研究新教材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裹足不前。
二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教材提示的每一种教学方式如何具体操作、要注意哪些问题,不知道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不知道这种教学方式如何在教学中综合使用。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使用苏教版高中教材教学的最大困惑。
三是浅尝辄止。有的教师一开始很有热情,积极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不去反思改进,反过来怀疑这些方式的可行性、有效性,又回到老路子上。
二、思考对策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有:观念没有更新,学习没有到位,评价没有改进。
1.许多从教多年的教师和深受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的年青教师还缺乏新课程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正是从新课程、新课标的理念出发、十分重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必修本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着眼于学习过程的结构方式,不仅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实践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且使“课标”的理念在教材中得到具体落实,倡导“向主式”学习,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的目标,真正促成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
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呈现方式也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价值。重工具轻人文,习惯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现成结论的灌输,轻视教学对话,轻视与文本交流,轻视“探讨”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对话论”观点直击传统语文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的要害,改“传话”为“对话”,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方式上的要求。苏教版教材教学的三种呈现方式是这一理念的创造性的体现。然而,许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教材结构设计上的变化,更缺少变革自己教学行为的行动。
2.许多教师对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呈现方式缺乏深入的学习。教材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入专题结构,认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轮课改的关键,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创新教科书呈现方式,建议根据专题内容分别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二三种基本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还在与教材配套的必修一教学参考书中对三种基本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作出详细解说,并在其他教学参考书中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式作出具体说明。教师认真学习就会对此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从实践操作层面上摸索出具体教学行为中各自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
3.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的旧有的评价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从实践来看,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但各种类型的考试还基本沿用旧有的形式。这种教和考的分离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许多教师在学生考试成绩下滑的困境面前退缩了。因此考试评价方式的变革显得更为迫切。
下面,具体谈谈如何理解“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探究”这三种教学方式。并探讨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这_一种方式。
一、正确理解“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探究”三种教学方式
1.“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文本研习”侧重于“研习”,主要指向文本的研读与欣赏,旨在通过对文本的精读研读,品味感受,陶冶情操,掌握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素养和审美境界。“文本研习”教学方式,是指师生在教科书创设的对话情境中,通过阅读、钻研文本,品味名篇佳作,与文本交流,师生展开对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活动。
具体操作中,“文本研习”较多地采用加圈点,写批注,作摘录,品效果,谈心得,说体会等从语言(词语、句子、语段)人手进行解读的方法。教材推荐使用的点评教学方法是极具生命力的传统语文学习方法,教材提示“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许多教师没有很好理解其含义,不加指导就让学生开始点评,结果只有少数有一定阅读积累的素养较高的学生还能说出一二,大多学生感到无处下笔。使用点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对话栏中的编者所加点评,了解点评的角度和方法,即从思想情感、文思结构、语言表现、艺术手法等方面人手,写自己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具体实施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初步理解文意,方能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可以于文章关键处点评。人们常说的主旨句、文眼句等都属全文关键句,对这些句子进行评点,有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中心,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可以于语言含蓄处评点。语言含蓄处是指课文中那些本意没有直接明白地说出,需要读者自己去琢磨、去解读的语句,也即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语句。这些语句南于内涵丰富,意在言外,常常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要对其进行评点。可以于语义警策处评点。课文中有些语句文字十分简练精粹,含义非常丰富深刻,是思想感情的结晶,能起到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的作用。课文学习中,当然要对这些语句进行评点,以揭示其含义,警策世人。可以于手法特殊处评点。手法特殊处是指课文中那些运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法、表现方法之处,对这些地方的评点主要是揭示技巧方法,领悟为文之道。可以于文笔精彩处评点。精彩词句在绘景写人、抒情说理时有独到的功力,浸透着作者对事物的认识,饱含着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用意,常常会令读者看后拍案叫绝,当然也是评点的重点之一。点评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流畅,然后再追求雅致精警。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交流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能够倾听、记录,这个过程也是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这一点恰恰被很多人忽略。点评法教好学好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教
好学好的关键是要得法,要坚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会有成效。
2.“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问题探讨”侧重于“探讨”,主要指向文本阅读中的探究意识,借助预设的核心问题引发思考,掌握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问题探讨”教学方式,是指师生在阅读、表达、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发展理性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活动。
“问题探讨”必须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生发出来。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人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思考的素材、回答的理南,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探讨生成丰富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问题探讨”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要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中来。让学生先行自读文本,提出问题,教师从中筛选出有探讨价值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在文本研习或问题探讨中生发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具有探讨的价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想境界。
(2)问题的分析是实施问题探讨教学的关键。分析问题学生要深入研读文本图丽勾连、思前想后,也可以在交流时读读议议、听听想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假设推理的方法换个角度思考,必要时也可以引入其他学习材料,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问题探讨课的教学内容容量不可大。问题探讨需要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思维、交流、讨论、质疑,这必然要有时间,如果只是蜻蜒点水走过场,那就失去了问题探讨的意义。容量小一些,问题有价值一些、精一些,思维就会活跃一些,就有了把思维引向纵深处的可能。
(4)问题探讨不能脱离文本的学习。要知道问题探讨课是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历史课。语文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学生探讨过程中也必须及时调整讨论方向,使探讨回到文本中来,回到学习的主题上来,回到语文中来。
3.“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活动体验”侧重于“体验”,主要强调阅读活动中的参与和亲历,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倾听、开口、动手等,以体验来提高语文素养。“活动体验”教学方式,是指师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带着自己已有的经验,走进学习材料,走进生活,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活动体验单纯地理解为到生活、社会中去体验。读、写、听、说、看都是学习语文的活动,在读写听说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获得独特的个人的情感体验。“活动体验”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我们可以把报刊引进课堂,把生活引进课堂,把影视引进课堂;我们可以让学生投人地朗读,可以让学生动情地演说,也可以让学生认真地仿写,可以让学生在倾听中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当然,走出去也可以“活动体验”,但由于条件限制,主阵地仍然是课堂。
二、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三种方式
1.根据三种呈现方式的个性和文本特点选择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高中学习的材料大致可分为实用的、论辩的、审美的3种文本,以培养实用的、探究的、审美的三个方面的能力。三种呈现方式与之有大致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采用一种为主其他为辅的做法,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效能。
2.学会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中三种呈现方式各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文本研习”较多采用加圈点,写批注,做摘录,品效果,谈心得,说体会等从语言人手进行解读的方法;“问题探讨”较多采用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具有较强思维力度的方法;而“活动体验”则较多采用各种模拟生活情景的、易于操作的活动形式。同时,许多方法义是语文学习共有的,可以灵活运用到各种呈现方式之中。比如诵读,“研习”自然少不了诵读,“研讨”也以诵读理解材料为基础,而“活动”也经常借助诵读的形式;又如“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常规,无论采用哪种呈现方式都必须在“积累”上花力气。当然,实际操作中,这些“公用”的方法,在不同呈现方式中指向应有所区别,同样是“诵读”,在“研习”时主要指向文本解读,而在“探讨”“活动”时侧重于问题的探究和学生的体验感受。教学方法既有侧重又有交叉,要求我们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创造性地用好三种呈现方式。
3.正确认识使用学习材料。由于采用了多种呈现方式,尤其是在“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中,入选的文章已不再是范文,而成了进行“探讨”或“活动”的材料,教学也不再是传统的范文教学,而是凭借学习材料进行语文的“探讨”或“活动”。怎样用好这些学习材料?一方面要求放弃范文教学的思维定式,真正在“探讨”和“活动”上下功夫,把“探讨”和“活动”落到实处,提高“探讨”和“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入选的材料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语文学习材料,除了发挥其“探讨”“活动”的凭借作用外,还应该选择核心材料加强诵读,加强积累,放大语文学习材料的学习功能。
三、教学现场
品 质
(教师先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预习,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师:好,两位同学说的都很好,鞋匠格斯拉的一生是悲·渗的、令人同情的。记得我们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提到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预示着、决定着一个人的最终命运,那么请快速浏览文本,看一看文中的哪些语句预示主人公格斯拉的最终命运?
师:首先让老师抛砖引玉。在46页倒数第二小节中,作者写道,“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这句话我是这样解读的,因为格斯拉做的靴子经穿,所以人们很长时间才能光顾一次。生意少,生活窘迫,这里可以预示主人公的遭遇。那么,接下来哪位同学寻到“玉”了,拿出来和我们共同分享,好不好?
生:他做的靴子除了经穿之外,在第52页,那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道,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的时间亲自去做它,所以顾客嫌他做得慢,而且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在51页作者又交代到,所开的价格和过去一样,可见这样的生意不会也不可能维持太久,他注定会饿死的。
师:好,方才你提到,格斯拉不准别人碰他
的靴子,只顾一个人去做,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
生:这样做可以保证靴子的质量。
师:总结同学所讲的,可以讲格斯拉因为要做出最好的靴子,一要选用最好的皮革,二要自己亲自去做,以保证靴子的品质,三是靴子的价格又多年不变。所有这些预示他必将走向末路。那么小说常常从多角度去表现人物命运的,我们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哪?
生:在课本46页上数第三段中,有关于格斯拉肖像的描写,说他像皮革制成的人,而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板书:死板板僵硬迟钝),可见他是一个死板板的人,不懂得变通。所以这样的人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他注定死亡。
师:你说的非常棒,格斯拉是个死板的人,,唉,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看出他是个死板的人哪?
(学生寻找)
生:在课文第二段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他店里橱窗内陈列的几双漂亮的靴子,在课本49页,当他失去了半个店铺后,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常见的旧靴子”说明橱窗内的陈设样品多年来一直没更换过。这说明他做事死板一
师:说得好,他真的不像现在的生意人,时时展示自己的新品,来扩大自己的营业额,他总用那几双固定的靴子来招揽顾客,死板,死板呀!好,请坐。
生:老师,我还没说完。,
师:对不起,请继续你的精彩发言
生:作者在这里写道,那些靴子“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由橱窗空间的变小,我们可以理解到鞋店在大公司和同行的竞争中,它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果再不进行变革。必将走向灭亡。
师:(对学生的这样回答,我非常惊讶)唉,我们大家想一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好,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主人公的死板?
生:在课本46、47页上,当顾客来光顾他的鞋店时,他或他哥哥要过一会儿才能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张望,在和顾客接触时“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让顾客继续等,待到顾客要走的时候,“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他常把顾客冷在一边,不善于与别人交际,只顾做他的靴子。“上帝”你都没有维护好,做再好的靴子有什么用?所以这里可以看出他死板。
师:好,你说得很精彩,我们共同看一下,这段文字当中,我们还能思考出什么?(一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手)好,请你说一下。
生: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利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当顾客来的时候,说他“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按常理,做生意的人,顾客上门是一件好事,应当高兴,可格斯拉像是受了惊动而不安,似乎在他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做靴子,而不是做生意,他太痴迷于他的靴子了。
生:方才他讲的格斯拉迷恋靴子其实在前文已有暗示。
师:哦!
生:在写格斯拉形象时,作者写道:“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迷恋理想”其实在后文有多处能体现。他不愿别人碰他的靴子,为保证质量他亲自去做。在作者提到有一双靴子咯吱咯吱响的时候,他再做的靴子就更加结实耐穿。可以说,他的理想就是做出最结实最舒适的靴子。甚至他不容忍别人怀疑他的作品,并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靴子的品质。可以看出他痴迷于自己的靴子梦,而且是一种死板的痴迷。他忘了再好的靴子也有被穿坏的一天。
(同学们对他的发言报以掌声)
生:我们以前学过,人物的命运如何既与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也与客观外界的情况有关,其实格斯拉的命运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工业革命时期,大公司的垄断经营,人们喜欢时髦的靴子,广告业的兴起都给像格斯拉这样的小手工业者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迷恋靴子理想的格斯拉必将被工业革命的潮流所淘汰。
师:好!有深度,人们喜欢时髦的靴子,甚至是不舒服的时髦的靴子。这说明什么?是不是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说不能适合人们价值取向的靴子将被淘汰。综合同学们所讲的可以说作者的语言着眼于两个角度在叙述主人公的命运历程。一个是客观外在的环境变革,一个是自身的死板和迷恋理想。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塑造了格斯拉的悲惨人生。那么在格斯拉饿死之前,如果你能和主人公格斯拉对话,你想说点什么?
生:格斯拉请先更换橱窗里的样品吧,这样你的生意才能有转机。
生:做广告宣传和保证靴子的品质并不矛盾,做点广告吧!
(其他略)
师: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那么,老师前几天在一个旅游节目中看到,欧美一些西方国家,专门为人定做靴子的小手工作坊又在兴起,而且那里的靴子除了舒适、美观之外,价格还非常昂贵,但生意红火得很。大家结合文章内容思考思考,我们应该怎样解读这一现象?
生:有些人追求独特和价格昂贵,所以去顶级店做靴子。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为何追求昂贵?到大商场买一双贴有大商标的靴子,不是既美观又有面子?
生:因为定做的货一种款式往往只做一双,人们喜欢猎奇。
生:我觉得,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师:对。讲得好。就要讲生产力。
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的改变,靴子的本质应是舒适、耐穿,美观只是它的附带品。正像格斯拉在为顾客做靴子的时候,要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一样,他追求的是让靴子适合人的脚,而不是让人的脚去适应他的靴子。不过这篇小说中所写的是特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的变革,这种变革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逾越的、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师:说得很有深度。看来,单就靴子而言,人们最终追求的还是靴子的本质——舒适、耐穿。那么,在这个追求过程中,盲目的崇尚和盲目的舍弃也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过程。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这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鞋匠的悲惨遭遇,为何作者以“品质”为题哪?
生:一语双关,既指鞋子的品质又指人的品质。小说借处于激烈竞争中的鞋匠格斯拉为了保证靴子质量而献出了生命的故事,赞颂了他的高贵品质。
师:说得很好,我们再看文章的标题和板块主题,其实作者在赞颂什么人的可贵品质?
生:低层劳动者的高贵品质。
师:不错。作者对格斯拉的赞颂,也就是赞颂低层劳动人民身上的光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人们又开始关注靴子的本质一一舒适、经穿。而格斯拉用生命诠释了靴子的品质,固守人类文明中宝贵的品质。那么在今天看来,总算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呀。所以格斯拉身上的可贵品质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
(给出时间,让学生去回味所学)
师:同学们,我们关注英雄,对普通人关注的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普通人身上凝聚着许多高贵的品质,这些品质往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请大家课后也来
写一个底层人物,写出他的品质和光辉。
四、案例讨论
《品质》是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写于1911年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下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揭露了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客观上也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关系。小说被安排在必修三中的第二专题,与杨绛的《老王》配合组成了“底层的光辉”板块。
本案例中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核心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具体实施符合文本特点
这篇小说是一部经典作品,需要深入文本加以研读,以揣摩人物性格、理解作品的主题。教材建议教学呈现方式为文本研习。授课教师采用以文本研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他要求学生在自读文本的基础上复述小说情节,这是小说研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情节都不熟悉,谈何欣赏、品味?因此熟悉文本内容是文本研习的第一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语句预示主人公格斯拉的最终命运”去回读文本,组织课堂交流。交流之前教师先做了一个示范,找出一句话,谈了自己的解读。解读就是谈理解和感受,这就是与文本的对话。这是文本研习的基本方法,再进一步就是评点了。从课例来看,文本研习在师生、生生问基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逐步深入。学生能够从情节、人物肖像神态、细节等多种小说因素出发深入研习文本,解读人物性格、小说主题。这是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本课例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文本研习的具体实施符合文本特点。
二、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的融入是一个亮点
本课例探讨的问题是文本研习生成的问题,是紧扣文本的问题。学生在对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中一个比喻“皮革一样死板板”的解读中谈到了格斯拉死板而不知变通的性格,教师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探讨,得出在变革的时代“如果守旧不知变革,那么必将走向灭亡的认识”的结论,最后又把这种性格因素引向格斯拉的悲剧命运。这样小说所塑造的人物的悲剧就不仅是社会悲剧了,还是性格悲剧。这探讨又把研习引向深入。还有一处问题探讨。教师介绍了一个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小手工作坊兴起的电视节日,要求学生探讨这一现象。表面看这个问题和文本无关,但是在前面的研读和探讨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理解了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在变化,因此有必要提醒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高中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认识,不管时代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品质的追求是不会变的。这个问题探讨并没有游离于文本之外,最终又回到了“品质”上。案例在文本研习中巧妙运用了“问题探讨”。
“活动体验”加深了对人物悲剧命运的理解。课例安排了一处小小的活动体验。创设了一个情境:在主人饿死前,和他对话:在深入理解了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后,安排这样的活动是教师的匠心独运之处。从学生的对话来看,是对鞋匠格斯托摆脱悲剧命运的劝告,也是对他不幸的深切同情。这是关乎文本的体验,是关乎学生人文精神成长的体验,
本课例采取了以一种方式为核心、以其他方式为辅助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合乎文本特点,合乎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综合运用三种教学方式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