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16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 蒋 芸 田小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是清人王士稹的诗《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构思精巧,语言平实从容,却掩饰不住诗人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内心。此诗被安排进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练习上诵读与欣赏。笔者听两位老师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带领学生读这首诗后,有了颇多思考。
  片断一: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有趣的小诗(投影出示《题秋江独钓图》)。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诗里用了九个“一”。
  师:一共28个字,居然有九个“一”!感觉哆嗦吗?看来这位诗人的确非同一般,谁表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朗读古诗)
  师:这首诗很简单,诗后还有一些注释。大家自己读读,同桌之间也可讨论讨论,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
  (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交流)
  生1: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渔人独自在一条小船上钓鱼。
  生2:他一边钓鱼,还一边喝酒,
  师:喝酒!喝酒说明他怎样?
  生3:他当时心情很愉快,因为他不仅喝了酒,还“高歌”了。
  师:高歌,唱歌的声音很响亮,看来心情似乎的确不错?大家见过钓鱼的人边钓鱼还边唱歌,甚至还喝酒的吗?
  生(齐):没有。
  师:那你觉得诗中的渔人是去钓鱼的吗?
  生:他不是去钓鱼的,诗的最后一句是“一人独钓一江秋”。
  师:他不是去钓鱼,他也不在乎能不能钓到鱼,那他为什么还去呢?他在乎的是什幺呢?
  生:他在乎的是秋天这美丽的风光。
  师:流连美丽的山水。
  生:他喜欢这里的安静、美好。
  师:讲得好!一人独钓一江秋!(特意强调“独”字)
  生:他可能遇到一些烦恼,到这里来清静一下,所以他说自己有点孤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认为他应该是快乐的,这会儿我们发现,快乐的渔人却没有一个朋友陪在身边,难免有些淡淡的哀愁。哪位同学能把这复杂的感情读出来给大家听一听,
  (生朗读古诗)
  (生背诵古诗)
  看了以上教学实录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处理这首诗的落脚点显然是个“情”字,披文境,由境生情,直指诗歌内容。对教材的处理简洁、快捷,达到了“诵读与欣赏”的目标。
  紧接着,笔者听了第二位老师的课。对这首诗的教学,他采取了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片段二:
  师:同学们听说过王士禛这人吗?(板书:王士禛)他是清代的一位大学者。他根据一幅画写了一首诗。(投影出示《题秋江独钓图》)
  (生自由读古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而这首诗就是根据一幅画所写,我们理解它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还原成一幅画。好好读读,看看你从诗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古诗)
  生1:我看到了一位渔翁在钓鱼。
  生2:这位渔翁带着酒来的。
  师:这是位什么模样的渔翁?
  生3:他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坐在一只小船上钓鱼。
  师:讲得具体多了
  谁能用几句流畅的话讲讲你想象到的画面?
  生:一位渔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一人在一条小船上钓鱼。他很爱喝酒,时不时会喝上一口。他也很爱唱歌,不时会唱上一曲。
  师:想象很丰富,让画面动起来了。这是什么季节?
  生(齐):秋天。
  师:天气如何?
  生:下着雨。因为他穿着蓑衣。
  师:再想象一下,河边长着些什么植物,天空又是怎样的情景?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让我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仔细看看这幅图,谁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幅图?
  生:已是秋天了,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河边的芦苇随着风雨轻轻摇摆。一位渔人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坐在江中的小船上钓鱼。他的身后放着一只酒壶,他肯定已喝了不少。不时,他还会高歌一曲
  天空中,几只大雁徐徐向南飞去。
  师:北雁南飞,秋雨潇潇,给我们感觉有点哀伤
  既然这样,他又为何“高歌”呢?
  生:他想靠唱歌来让自己快乐一些、
  师: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位渔翁此时心里的感受?
  (生朗读古诗)
  (生背诵古诗)
  这位老师的落脚点显然是个“说”字,引导学生说内容、说意境。教师是引路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语言表达能力螺旋式提高,最后,似乎与片断一一起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
  同样的诗歌,两位老师上出了不一样的内容:一个侧重于整体感悟,情感的熏陶;一个侧重于说话能力的训练。表面上看,两节课的课堂气氛、学习效果都不错。两位老师都比较好地让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受到了诗的意境,从这个层面上讲这两节语文课都能算是好课。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自然就有学习的规律可循。这两节课孰是孰非,从培养目标来看,很容易找到答案。
  这首涛安排在诵读与欣赏中。诵读、欣赏既是目标又是手段。现在看来,第二位老师的眼界明显要更开阔一些。他的眼光并没有狭隘地停留于理解、朗诵这首诗上,停留于这节语文课上。他令我们强烈意识到他只是把这首涛当做了学生学语文的一个范例而已。理解、朗诵这首涛,足这节课的目标,但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来看,不是终极目标。此位老师紧紧抓住一个“说”字做足了文章:学生“说”出了诗歌内容,“说”出了诗歌意境,“说”出了个性理解。“说”,表面上看是老师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手段,实则这首涛成为了老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个“例子”。应该说,在这节语文课上,我看到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感受作品内涵有机融合,一直是上好语文课的指导思想。我们觉得,小学阶段教师更应该侧重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还是应以培养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为主。我们备课的眼光不能停留于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我们要跳出课堂看到该如何促成学生语义能力的逐步形成。面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老师要善于发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或写字、或说话、或遣词、或谋篇……那样的语文课堂是为学生终身服务的课堂,才能更扎实,更有效。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