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62

[ 胡晓燕 文选 ]   

阅读即是“还原”

◇ 胡晓燕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笔者以为是将阅读的文字还原成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即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想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作比较,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感作者之所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的能力就是“还原”的能力。“还原性阅读”,是指深入文章之中,透过文字表面还原文章本来意义,把握或贴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等为特征,是基础层次的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引领学生将文字还原成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说得直观一些,就像导演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拍成电影电视一样,使义字描述的场景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达到如此境地呢?
  
  一、借助生活还原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的。新课程在设计时注意了这种关系,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学会更多。新教材中的看图识字,从我国造字的起源——象形、会意的角度,让学生感知汉字和生活事物的关联,了解汉字的演变。例如日、月、门、石等这些汉字,因为贴近学生,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甚至是熟知的,所以,他们接触起来并不陌生,理解、记忆起来也不困难,这些汉字和有关事物的想象让他们感到很有趣味。
  借助生活,就有了熟悉的事物和内容,抽象和理性的东西就在孩子的头脑中变得形象、生动和丰富起来。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去触摸,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去感知。很多课文内容,都是孩子耳熟能详,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只要借助生活还原,他们会感觉自己进入了课本,成了其中的主人公,兴趣一下被触动了,有了兴趣,学起来就容易了;感觉容易,就会主动去接触,去探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连锁反应。鉴于语文和生活这样紧密的关系,我们就应该引领学生用语文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生活的资源还原语文,让文本和生活融为一体。
  
  二、借助朗读还原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人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它能还原作品描述的场面,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要读起来。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第6课《船长》一课末尾两个自然段时,教师配上悲凉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深情地范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围之巾,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课堂上,学生个个脸上都露出了凝重的神色,眼神中透露出哀伤与敬佩。在教师的范读中,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了船长的品质、体验了船长的人格魅力。当学生自己朗读时,也完完全全地进入了作者描述的场景中,内心激荡不已,个个都能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就是因为朗读促使他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感受到作者当时当地的心情。
  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自己朗读课文的要求很高,他曾经说过:“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朗读失败。”是的,借助朗读还原,要求教师朗读课文时要达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地步,要把课文读“活”。
  
  三、借助想象还原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孩子没有了想象力,就失去了孩子的特征。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童话”,就失去了创造力。小学语文选人了不少文学作品中的名篇佳作。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含蓄,这就需要在阅读时有想象的空间,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去深入领会。往往想象力越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也越深刻。例如苏教版第十册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这首涛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寓问于答,言简意深。“松下问童子”,问童子什么,从“言师采药去”的回答,可以想象得出问的是“你的老师在家吗”。从童子“只在此山中”的答辞,可以推想诗人有“在什么地方采药”的问话。而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则是回答诗人提出的究竟在山上何处。诗人的急切、童子的伶俐,活脱而出。这样伴随着对内容的领会而生的想象,使学生对本诗的内容把握得更为丰富、具体。就是在不断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眼前就仿佛看到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想象不仅还原了古诗浓缩的场景,还拉近了时空的距离。
  想象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要努力按照儿童想象的发展过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四、借助对话还原
  
  语文教学中真正的师生对话,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人与文本对话和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性、建议性的意义生成过程。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问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自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精神性对话的交往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对话引领需要教师有高超的语文艺术,要用富有启发性、感染性的语言开启学生的思维,使文本印象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鲜活起来。特级教师王崧舟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堪称一绝,在他的引导下,学生能在与教师的民主对话中深入阅读,还原文本的深刻内容:
  师: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读完后,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周总理这一夜,你默默地看-了,我想你也静静地想了。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总理的一夜,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这是怎样的一夜?
  生1:辛苦。
  师:(板书)王老师想问你,你是怎样想到用“辛苦”这个词的?
  生1:我从“厚厚的一叠”感受到他的辛苦
  师:“厚厚”他没放过,让感受到辛苦。读书就应该这样。
  生2:繁忙。
  师:(板书)请问,当你用“繁忙”这个词概括总理的一夜,你想到了什么?
  生2:我是从这一段里看到的“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我是想,他批文件十分认真。
  师:说得真好,他既吸收了别人的发现。又融入了自己的发现……
  生3生4(略)
  师:(板书)还有谁有不同的理解,你觉得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
  生5:短暂而漫长。
  师: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为什么说短暂?
  生5:从“公鸡喔喔啼明……”,说漫长是因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他才……”   师:从词语的表面看,短暂、漫长是矛盾的,而这总理的一夜却统一起来,为什么?这是你独特的感受。王老师也想用两个词语来表现自己读了以后的理解。(师在黑板上写上“通宵达旦”“殚精竭虑”)总理一夜是“通宵达旦”的一夜,这一夜他没有休息,没有睡觉,甚至没有打一个盹。总理一夜是“殚精竭虑”的一夜,每一个文件要批阅,每一句话要反复斟酌。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一步步引导,一步步启发,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中逐步还原课文情境,看到了周总理忙碌的身影,了解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身处的环境,对日理万机的周总理由衷地赞美。
  
  五、借助表演还原
  
  天真活泼好动的儿童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的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动作,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从教育心理的角度可以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而课堂表演恰恰能兼顾三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课堂表演应成为还原作品情境,理解文本的手段。
  苏教版第9册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有许多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绘声绘色,神形毕肖。课文4到8自然段为第3段,这部分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描写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精彩场面。笔者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发现男学生对课文描写中的情节津津乐道,而一部分女学生却不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甚至于想象不出“把火烧天”“拨草寻蛇”是怎样的精彩,更不能领会这一“烧”一“拨”中林冲的智慧。于是,笔者组织男学生进行表演,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场景。学生表演时有板有眼,让“观众”领略了林冲的武艺高超、聪明机智和洪教头的自以为是、嚣张跋扈。这样,生动的课堂表演还原了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感受到了文本阅读的乐趣。
  借助表演还原,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课堂表演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但是表演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手段。有效地发挥课堂表演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必须注意表演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许多演员成功塑造角色,都要反复地读剧本、揣摩台词,有的还要捧着原著读上多遍。同样的,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深入理解,对人物的内心有了感触,产生了共鸣,这时候再让他们去读读演演,才能读出味道,演出精彩。因此,在选择课堂表演这个教学手段前,教师首先应该慎重选择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仔细推敲适合表演的情境,并思考表演后能否将学生带人文本表达的意境中,表演能否使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心灵深处,能否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情感。
  
  六、借用图画还原
  
  写景的文章要能让学生眼前再现作者描绘的美景。写事情的文章要能帮助学生再现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写人的文章要帮助学生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像看到了真人的照片录像一般。将作者描述的文字还原成真实的感受,借用图画是最简单最直观的视觉手段了。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苏教版第三册《夕阳真美》一课时多处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请看如下片断:
  师:你们观察过夕阳吗?想一想,快落山的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天空中还有一朵朵白云,那白云又是什么颜色的?美不美?看到过的小朋友好好回想一下。(学生想了片刻)我这儿有几幅夕阳的照片,请小朋友看看。(投影三幅彩色夕照图。一幅是树林的夕照图,一幅是雁荡山的夕照图。另一幅是太湖的夕照图。)夕阳美不美?
  生:美!
  师:看看课题,谁来读?谁来赞美一下?
  (指名读,教师范读。小朋友越读越美,越读越有情)
  儿童感受词语,离不开形象。从以上片断我们可以看出,借用图片可以弥补儿童生活经验的不足,为理解“夕阳”,注入了新的形象:借助图片,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些比较抽象的文字已经还原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美丽的图画,因为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夕照图,所以再读课题,便会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在笔者看来,阅读教学应使文本还原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活力动态。借助还原可以打开学生堵塞的思路,让其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自觉地获取知识,让阅读充盈着生命的气息,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阅读即是“还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