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68

[ 李昭晖 文选 ]   

一问生辉

◇ 李昭晖

  “会提问”是语文教师的一个看家本领。然而,审视当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发现许多教师还习惯于“满堂问”,内容过浅,形式单一,无益于学生学习。于是,钱梦龙老师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主问题”概念。所谓“主问题”,指的是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取得“一问生辉”的教学效果的问题。
  那么,教师如何设计出精彩的“主问题”呢?
  
  首先,“主问题”可从文题中得
  
  课文的标题有提挈全文、营造氛围、画龙点睛的妙用。利用文章的标题设计“主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也很简单,可以用“填空”的方式,如《香菱学诗》一课,我们将其变成“何处”香菱“向谁”学“如何作”诗?学生填进“大观园中”的香菱向“林黛玉”学“读、品、作”诗的答案后,便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完成了整体感知的任务。还可以用“析词”的方法,如《土地的誓言》一课,我们围绕“土地”和“誓言”设问:这是怎样的土地、怎样的誓言?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钻进课文中,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感情。此外,我们还能采用“换”文题的方式设计“主问题”。余映潮老师教《散步》一课时,就曾经问:假如请你给文章另拟一个标题,你会拟什么?为什么?学生试着给文章另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后,余老师再引导学生作比较。这一“主问题”在牵引学生体味文本的语文“味道”的同时,还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拟题的艺术之美,实乃一举数得的“妙笔”。
  
  其次。“主问题”可从文眼处得
  
  当我们难以从课文的标题中形成“主问胚”时。不妨将目光投射到课文的关键处——义眼。文眼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精心打磨的,有着“一字传神”的功效。由文眼生发出“主问题”,用换位体察、品味赏玩、探讨争鸣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深厚的感情、深刻的思想,这也不失为一条捷径。如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全文虽由叙事、绘景、抒怀三部分构成,而其关键处则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字上,就此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作者,你感受到一份怎样的“闲”?为什么会感到“闲”?这样经过换位思考的体察。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思。教《湖心亭看雪》一文,则可以抓住文末“奠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痴”字设问:相公怎痴?似相公者又怎痴?“痴”字有何好处?这样一问,全文豁然开朗,学生在对“痴”的品析欣赏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公输》一文,又可以从“吾义固不杀人”的“义”字出发,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讨论甚至辩论:常言道“春秋无义战”,那么,真正的“义”是什么?这样的“主问题”能够带动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结合个人体验,全方位地思考文本的意义,获得全新的感受。
  
  再次。“主问题”可从文意里得
  
  假如课文的“文眼”不显,那么我们还可以俯视全文从文意里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文章、扩充文本或者改编课文。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黄厚江老师在执教《阿房宫赋》时就概括出“主问题”。他说,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屏显)“阿房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巾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这个精彩的提问,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字斟句酌的欲望,最后达成共识:“阿房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糜)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渭(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恰到好处地再现并深化了文本内容,学生通过查找相关的句子来感知内容、梳理层次,体验情感,课堂教学取得了高效。

一问生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