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常常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少课堂提问。今天,素质教育进一步渗进了小学语文课堂,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诱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采用。因此,把课堂提问作为一项专门的艺术加以研究、发展和完善,对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来说有着很大的作用。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差异性、开拓性和艺术性,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课堂提问的几个基本要求浅谈~些看法。
一、提问要具有科学性
首先,提问必须选题恰当。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为教会学生而设计大量问题,学生无疑之处,仍设疑问;有疑之处,教师却包办代讲,致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只能被动消极地学习。也有的不考虑学生的求知所需,提出的问题随心所欲,无的放矢,令学生琢磨不透,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现代素质教育的课堂提问要求是设疑一定要少而精,要有针对性,所设之疑必须在学生不易领会、易于忽略或难以深入的关键处。学生通过释疑,能够把思路引到对课文重点的理解和探究上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学生懂了狼很坏的基础上,只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好和各种各样的坏,本文中的狼坏在哪儿呢?学生随着我的提问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人教版第二册课文《狼和小羊》,同时产生了那只狼坏在哪儿的疑问。然后通过比较得出:本文中的狼坏在很狡猾。学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狼的狡猾,也就基本把握了本文的线索,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因而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具有准确性
课堂提问的常见毛病是哕嗦重复。教师有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总要把一个问题重复多遍;也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担心学生回答不出,于是自己在旁边滔滔不绝讲开了。这两种做法的本意是好的,但实际效果是妨碍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对问题产生误解或厌倦情绪,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完善课堂教学,因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具体而不笼统、浅显而不晦涩,学生容易在瞬间回忆起来,并易于归纳和表达。在提问语言上,要准确精练,切忌含糊不清,同时尽可能选择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其内容,一听就明白。
教师所设之疑做到了恰当、准确、精炼,也就具备了提问的科学性。
三、提问要具有差异性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差异的教学不是素质教育。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问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毫无疑问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困生尽可能充裕的阅读感知、理解思考和组织内部语言的时间,变少数学生积极学习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另外,教师所没之疑还必须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做到因人而问,难度适中。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思考题:1.复述型提问:说说在孔子的眼里,水都有哪些特点?2.理解型提问: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分别从哪儿可以体会得到?(以上适各中等生和学困生)3.探究型提问:对于大自然中的水,你还有其他体会吗?(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这几个问题,难度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学生,使后进生不感“寂寞”,中等生也不“袖手”,优秀生更上一层“台阶”,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精神,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四、提问要具有开拓性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学习的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教师如何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兴趣,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呢?可以借助于设计一些具有发散性、延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想的最佳状态。如教学第二册《司马光》一文,我问学生:如果司马光不砸缸,能救出小孩吗?这个问题一出,小孩子们可乐了,他们纷纷“献计”:有的说可以找个梯子爬上去救出小孩,有的说可以人叠人救出小孩,还有的说可以开飞机把小孩吊上去,甚至有学生说赶快拨打“110”吧……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积极思考,发表意见。我接着问大家:同学们的办法有这么多,为什么司马光却要砸缸去救人呢?经过联系课文的内容,学生认真思考,认识到在当时的环境,只有砸缸救人才是唯一的办法,从而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启发性的提问可以激起学生丰富联想。如教学第五册《小摄影师》之后,我问学生:小男孩第二天还会来吗?如果来了,高尔基会怎样接待他?小男孩又是怎样给高尔基拍照的7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畅所欲言,有几位同学竟然在课后写出300多字的补充故事内容交给我,这样的提问加深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实现了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提问要具有艺术性
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若能充分体现出科学性、差异性和开拓性,那么就可以说它们都是艺术品,是课堂上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但要能让这些艺术品在学生眼中熠熠生辉,还必须依赖于教师驾驭这些问题时的技巧。
首先,提问要能随机应变。学生的思维是瞬息万变的,当遇到学生为难时,教师要能随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换个方式再提,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课堂提问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收放自如,既不能过早或过死地对学生下断言。又要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对问题的研究上来。当学生认识发生偏差或是意见有分歧时,教师应该给予适时适度的点拨和启发,调整学生的思维定势,提升学生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要精心揣摩提问的语气。教师亲切、诚恳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那份尊重、信任和期待。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或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饱含激情的提问使得师生间的情感得到沟通和共鸣,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提问,即使是难题,也愿意千方百计的予以钻研。反之,机械、简单、粗暴的提问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扑灭求知火花。
当然,提问的技巧和艺术是无止境的,也许一句温情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熟悉的手势都会使提问变得亲切而有魅力。这有赖于教师教学机智和修养的提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是在小语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殷殷希望。怎样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多角度的探索。以上只是我对优化课堂的粗浅认识,但愿它能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