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对所在学校五六年级的402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是“小学生对如何修改习作的反应”和“小学生对批改后的习作的反应”。具体内容见下表:
通过对上述统计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要求自己修改习作的愿望十分强烈,而我们的老师往往包办代替,搞得身心俱疲。老师辛苦付出,学生根本不领情,每次习作本发下来。学生只关心等第,很少有人去认真揣摩老师的批语。这既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又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修改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学生只有学会了修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习作教学”中明确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精批细改”的做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的能力,以达到自主作文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修改习作呢?
一、看懂批改,遵路入径
让学生修改文章,首先要解决“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学生看懂老师的批改,才能效法老师的批改。我每接一个班,总是在第一堂作文指导课或评讲课上,把常用的作文批改符号介绍给学生,并且把修改的要求和方法结合起来编成韵文,便于学生记忆和修改。这就是“多读几遍,问题发现;认真修改,增删调整;符号对头,不算脏乱;千锤百炼,化蛹成蝶。”我要求学生使用通用的修改符号进行“增、添、删、调、换”等修改。我告诉学生,常用的修改习作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读改法”,即把写好的习作至少读两遍,把病句、错别字、丢落字及时改正过来。第二种是“抄写法”,即有的习作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修改后必须重抄一遍才能看得清楚。第三种是“增删法”,即直接运用修改符号在草稿本上改,这是在无须再抄誊一遍或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采取的做法。这三种方法,常常交替使用,视情况而定。每学期开始写的两三篇作文,我总是尽可能改得精细一些,增、添、删、调、换,凡是能用文字改通的,我都不但改过来,而且准确地用上规范的批改符号。每批改一篇习作,我都及时发下去,让学生读批改后的习作,并且提出几个要求:(1)看懂老师的批改;(2)老师的批改你认为好在什么地方;(3)誊清老师修改后的习作。这样做,既发挥了教师精批细改的作用,又让学生明白在修改习作时如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让学生知道“改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改”,从而让学生产生“习作确实要多改,改过的习作比原先的好”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遵路入径、自觉改文打下基础:
二、指点迷津,“下水游泳”
学生仅仅有了对修改习作方法的感性认识还很不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实践,“下水游泳”。我给全班学生精批细改只是示范改文的一种做法;另一种做法就是当全班学生面批。我通常是选取全班一两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把它抄在黑板上,面向全班学生进行示范批改,让学生直接感知如何修改习作。这样做学生看得懂,弄得明,对如何运用修改符号也一日了然。学生看后,再也不会认为修改是什么难事,跃跃欲试,想亲手改文的欲望在心中萌芽了,当然教学生改文,要分步骤提要求,不能急于求成,第一步只能提出字词、标点、文句等方面的修改要求:(1)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准确;(2)有没有用得不恰当的词语;(3)句子是否通顺、完整、符合情理,上下旬是否连贯;(4)习作前后是否有条理,要不要调换。由此,引导学生知道要把话说完整,文句要通顺,言之要有理。第二步才是指导学生如何把习作改具体、改生动。
三、千锤百炼。化蛹成蝶
学生看或听老师批改一篇习作的效果,肯定没有亲手修改的效果好。在学生明确了修改习作的方法后,就必须让学生动手修改,反复实践,千锤百炼,化蛹成蝶。
1.以扶为主,扶中有放。我的做法是把一篇习作抄在黑板上,先引导学生回忆修改的方法、符号、步骤及注意事项,让全体学生看着黑板逐句修改。允许有争论并自由发表看法,这样学生们能集思广益,选择最佳的改法。然后全班推选代表在黑板上现场修改,座位上的学生可以帮助他,老师也适时扶一把,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篇较好的习作就改出来了。这时我不失时机也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再进行修改。学生们心中有法,手中有尺,自改就相对容易了。
2.以放为主,放中有扶。我的做法是把一篇在字词句、结构、内容方面有明显错误的习作,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修改,比一比谁改的地方多,改的速度快,改得恰当。老师巡视,适时提示改法和习作巾存在多少处毛病。学生修改好后同桌互改,并说出这样改的理由。最后选择修改得比较好的,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全班学生。
3.完全放手,彰显个性。在前两种做法的基础上,我把写得比较空洞、词汇贫乏的习作印发给学生,习作从字面上看不出需要修改的地方,这就要求学生深入一步去想,如何从立意到选材、从具体到形象、从表面到实质进行修改,从而由改通到改好。这是一个飞跃,是创造性的修改。我先要求学生自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互改,再在组际问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篇改得好的习作,把它贴在教室的四周,学生们可以自由欣赏修改后的佳作,之后我再请这些修改高手逐一介绍其改法和修改体会。这对保持学生持续的修改热情、巩固修改方法大有益处,对学困生也是有力的帮助。
四、开展活动,固化习惯
开展相关的活动,有利于巩同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修改技能。老师要善于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爱上习作修改,把修改习作当作是提高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我在班上开展了“优秀修改文评选”“段位评定”“伯乐奖评选”等活动。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和墙壁上,我们专门开辟了“优秀修改文”专栏,把每次优秀的修改文发表在这些专栏中,一月一期,一月一评。“伯乐奖评选”就是每次在习作自改、互改的程序完成之后,全班同学互赏,只要发现好的文章,就可以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投稿,若被刊用,该推荐人就获得“伯乐奖”。我还针对班上学生喜欢下棋的实际情况,把围棋手的“段位”评定方法运用到习作修改文的评选上,一共九段。只要你的修改文被老师选读、被广播播出或被报刊采用,就会被评定或晋升相应的段位。此举意在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道理,同时也能起到让学生巩固修改方法的作用。
学生修改习作,虽说并不是一件易事,但只要我们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教给修改的方法和步骤,创造修改的时机和情境,让学生多修改实践,学生的修改能力定会很快得到提高,并最终养成修改的习惯。因此,千锤百炼,就一定能化蛹成蝶,就一定能大面积地提高习作质量,进人习作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