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真切地体会到“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对读物产生期待,努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一、尊重主体,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现在阅读教学往往缺乏对儿童阅读趣味的关注。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地认为,哪些知识是孩子应该了解的,哪些知识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佳肴,但我们应该考虑,知识的呈现方式应该符合孩子的特点,如果他们不喜欢而硬塞进去。肯定会引起厌烦。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从小读经典名著,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但名著和我们今天的学生中间应该有一个媒介,那就是流行的时尚读物,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的,就可以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人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小学生喜欢漫面、卡通,原因很简单,他们感兴趣!有的孩子就是不喜欢读名著,怎么办?封杀?强制?这万万不可,漫画、卡通也是一种文化,它们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而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也可能会因它的奇幻、怪诞为儿童开启一方想象的天空。J·K·罗琳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同,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可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我们不妨投其所好,从读时尚书籍开始,让休闲书籍成为课外阅读的突破口,读完之后,和学生聊聊:“这本书好看在哪?”“你收获了什么?”边聊边引导,不要失去耐心,给他时间,读多了,想多了,阅读的视野就开阔了,读书学会思考了,这就是读书的入门功夫,品味了读书的乐趣,他们就会产生对经典阅读的冲动,适时引导,他们对经典的“阅读期待”会越来越强烈。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感悟,学生表现出来的“阅读期待”是干差万别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关注学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和感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可以在只求基本了解的层面上,放手让学生去读;在老师恰当引导、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让孩子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只有当阅读动力来自于阅读本身的兴趣,学生才能从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
二、借情激情,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是培养学生养成喜欢读书、持久读书兴趣的关键。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地引发阅读期待,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以饱满的精神进入课堂,抓住“情”字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中,桑兰的事迹十分感人,只有让孩子与桑兰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感受桑兰的坚强与乐观。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表现桑兰坚强的几句话,让学生亲近文本,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走进课文,体会了桑兰微笑的背后承受的巨大的苦难,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桑兰面对苦难所体现的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震撼了学生,这节课,孩子不只是记住桑兰坚强、乐观勇敢的生活态度,更大的收获是学生的阅读热情:他们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认识了谭迁;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认识了海伦,凯勒;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认识了保尔,柯察金……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让学生由感动而生敬佩,真切地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热爱。“课尽而情未了”的美好境界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学生更爱读书、更爱经典。
三、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以达成情感的契合。教师应以自己的独特、真挚情怀与学生见面,和学生一起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陶醉其中。教学中,选取课文中一个美好的场景或一个鲜明形象,以引起孩子对新课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以《为了准》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人民子弟兵与洪水战斗的场面,这壮观的场面、激动人心的乐曲牵住了学生的情感纽带,老师用整个心灵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进入了情境,他们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情感渐渐地涌动起来。抓住阅读的契机,引领学生注意那些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学生尽情地朗读,读出理解,读出韵味,读出情感,此时引导学生读《保卫延安》《红日》《岳飞传》……学生不仅仅是对抗洪战士的敬佩,更对英雄人物仰慕。情感达到高潮。阅读的乐趣,在于阅读中感受自己精神的成长。这种体验,会让孩子每一天都期待着阅读新的书籍,此时,“阅读期待”成为一种呼唤,成为一种祈盼。
四、不求甚解,拓展学生的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生正是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是给学生打下厚实的文学底子的黄金阶段,不一定要让学生字字句句“透彻理解”。“不求甚解”的大量积累必将增加语感的积淀,促进阅读的质的提高,必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此时,教师应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读”中“感”,在长久的“思”中“悟”。例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推荐学生读关于母爱的文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孙友田的《母爱似水》等,待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这时老师适当地点拨,学生有目的地去体悟作品用词的精当、情感的真实、谋篇的高明,逐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此时高尔基的《母亲》、冰心的《往事》《繁星》等走进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时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一知半解”开始,让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期待”中,增加积累,提高阅渎质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扩大阅读期待视野,满足学生不同的求知和审美需求。
阅读的本质是一个期待唤醒和期待实现的心理过程。教师应善于营造“理解、宽松、平等”的对话平台,积极激发、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强调终身学习,阅读也应是一种终身学习,相信“阅读期待”会成为学生终身阅读的催化剂,“阅读期待”会使小学语文阅读活动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