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这是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一段。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韩会夫妇抚养成长。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他和十二郎(韩老成)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还年轻,指望将来生活稳定了,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竞突然病死,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这篇悼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自然主要是因为它用真实的文字写真实的事与情,感人至深。但是要达到这种效果,也与此文语气词的大量运用有关。
韩愈此文令人深觉文言文中合理地使用语气词对于表情达意的重大作用。尤其是上面的这段文字。它使用了三个“邪”,三个“乎”,四个“也”,五个“矣”,其中有统一的用意。也有一定的差别,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韩愈情感的变化,使得作者如在读者眼前,自然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可译为“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是真实的呢?”这些句子都用到了语气词“邪”,表达的是疑问语气,表现了乍闻噩耗时的震惊,说明韩愈不愿意相信以致怀疑消息的可靠性。这种心情符合普通人初闻坏消息的一般心理,其中应该还包含着某种希望。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可译为“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却丧失了后代?你那么纯正贤明却不能承受他的恩惠?为什么年少身强的反而早死,年长衰弱的却活着呢?”翻译这些句子时要经常添加一些成分,使得句间联系更为清晰,这样才能明确作者借助“乎”字所表达的是反问语气,韩愈在埋怨上天的不公,反问强化了质疑与抱怨的语气。
“未可以为信电!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可译为“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如果这是梦,那么是传送的消息不真实吗?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却又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前文已经出现了一个“也”字,“信电”表达的是一种假设语气;而现在这几个句子中的“也”,前三个陈述判断语气,强调消息的不可信,第四个“也”将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
“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可译为“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竞丧失了后代,你那么纯正贤明应该继承家业的,竞不能承受他的恩泽!所谓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先知道啊!”这些句子中的五个“矣”字,表达了肯定、无奈的语气,说明韩愈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的无情验证。接受现实的一刹那,韩愈的悲情走向了颠峰,所以“矣”字也是所有语气词中用得数量最多的。
总体而言,像这样的段落正因为大量合理地使用了语气词,所以能确切地表达韩愈在噩耗传来时,由不信到最终相信的心理变化过程。正因为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更能在朗读的时候把握好语气、语速、语调。只有认真地体味这些词语的价值,主人公椎心泣血的的形象才能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才能对于“祭文中的千古绝调”这样的评价有所感触。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在学生眼中,语气词相对来说是易被忽视的,但是学生都不会否认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准确的翻译,如果不能把握语气词的含义,翻译也易出现错误,那么对于文章的情感、观点也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语气词是忽视不得的。今天,笔者谈到的段落和语言现象,只是语文学习中应该注意到的微小而又重大的一处现象,值得探讨的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是无穷尽的。语文学习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影响学生正确语文观的培养,影响其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