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0期 ID: 423218

[ 张小燕 文选 ]   

英语语法教学中汉语语法正迁移问题探究

◇ 张小燕

  摘要:汉语与英语虽各自隶属于不同语系,然而两者在语法上存有诸多共通之处,这为汉语语法正迁移于英语语法教学创造了前提与条件。主要包括语法分析方法、词汇层面、分句层面、句子层面上的正迁移。对此,英语教师应善于借助汉语语法的正迁移功能,发挥英汉之间的语际共性,构筑英汉语法联想体系,从而提高英语语法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语语法 英语语法 正迁移 目的语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汉语对英语习得的影响也愈加受到各界的关注。其中,汉语对于英语的影响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促进作用。学界历来对汉语负迁移于英语的研究较多,而较少重视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汉语语法正面效应。有鉴于此,本文拟将立足于汉语语法正迁移于英语语法的表现,挖掘如何合理促进汉语语法的正迁移功能,以最大限度提升英语语法的教学成效。
  一、汉语正迁移的内涵
  “迁移”本来属于心理学上的术语,意指一种学习策略对另一种学习带来的影响。之后,该理论被借用到语言习得的领域,也就是“语言的迁移”。[1]按其影响的正反面,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正迁移”指代一种学习策略对另一种的促进借鉴作用。而“负迁移”则意指两种学习之间产生了相互干扰影响。汉语与英语分别属于各异的语系,汉语隶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隶属于印欧语系,两者的渊源相差甚远,表面看起来,汉语学习对于英语学习更多的是阻碍效应,而甚少有正面的促进功能。事实上,汉语和英语两者之间其实也存在相同相似之处,因此,发挥好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的正迁移功能将有助于促进英语语法教学效果。
  二、英语语法中汉语语法正迁移的表现
  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之间存有相关联系,通过研究发现汉语语法扎实的学习者,其英语水平也较好,这正是汉语语法在英语语法学习中的正迁移影响。
  (一)语法分析方法上的正迁移
  汉语具有典型的分析性,对于汉语语法的分析主要有两种路径,其一是中心词分析法,也称为句子成分分析法,通过分析句子中各个成分扮演的功能作用及其表达的意思,将其分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其二是层次分析法,即将汉语语法分为如字、词、词组、句子、复句等不同层次,再分别对各个层次开展解析。
  就发展历程而言,英语历经从一门综合性的语言迈向分析性语言的过程。英语语法规则中大部分倾向于采取分析式,以形容词为例,其比较级形式多用以“er”为结尾,其最高级形式多以“est”为结尾,而一些多音词,则采取在前面加“more、most”的形式来分别构成其比较级、最高级形式,这与汉语语法愈加接近。此外,在语法分析上,英语语法也不约而同地采取和汉语语法相同的两种途径,分别是五分法与层次法。所谓五分法,即按照成句所起功能而分别分成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及状语,这种分法与汉语的分法一致。而层次法则是将语法分为词素、词、词组、分句与句子。在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中,通常在一开始,英语教师即会首先讲解英语的整个语法体系及具体的分析方法,以此有利于为学生构建起英语语法框架,为其日后学习奠基。而此时,学生往往是刚接触英语语法学习,一时难以完全接受与理解。而如若英语教师适时将其与汉语语法进行联系对比,分别指出两门语言语法分析上的异同,无疑助推学生轻松理解。这正是汉语语法分析方法对英语语法教学的正迁移表现之一。
  (二)词层面上的正迁移
  1.词的分类
  汉语语法根据词在该句所起的具体作用而将其分为15类,如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量词、介词等等。而英语语法也是根据词语在该句所起的不同功能而将其划分为10类,其中也有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介词等。有鉴于此可得知,英语和汉语这两门语言在词语使用标准上无论是分类方法,还是词语的具体种类,都是极为相似的。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语法时,若能适当将其与汉语语法互相对照解析,其教学效果定当是事半功倍。
  2.词的作用
  各异词类的词汇在英语、汉语这两门语言之中所起的功能也有诸多相同点。如名词、代词在这两门语言中都充当主语、定语、宾语,动词在这两者中也都充当谓语,形容词都可充当两者句法中的定语,副词则用作状语,而连词则都起着连接词、词组、句子的作用。这些词在用法上的相同点恰好为汉语语法正迁移于英语语法提供了前提与条件。
  (三)分句层面上的正迁移
  汉语中有单句和复句之分。所谓单句,意指句子包括主语与谓语这两部分来作为思想传达的基本表述单位,而复句则是指为符合表达需要,将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的单句,按照某种逻辑体系,将其组合成一个新的复杂句子。英语中对于句子的称呼方法不同于汉语,但其所指一致。汉语中使用的单句,在英语中称其为分句,而汉语中使用的复句,在英语中则称之为句子。
  1.分句成分
  不论是汉语的单句,还是英语中的分句,两者的组成成分大致一致,都包含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及状语。主语一般是谈话的主题,而谓语则一般由动词担任,传达主语的行为动作或其状态。宾语则是主语所指向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也即受动对象。状语指代动作、状态、行为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或方式,往往由副词担任。而补语则一般是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2.分句类型
  英语和汉语这两门语言所使用的分句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分别是:第一,“主语+谓语+补语”的形式;第二,“主语 + 谓语”的形式;第三,“主语 + 谓语 + 状语”的形式;第四,“主语 + 谓语 + 宾语”的形式;第五,“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宾语”的形式;第六,“主语 + 谓语 + 宾语 + 补语”的形式;第七,“主语 + 谓语 + 宾语 + 状语”的形式。上述这些是英语句法中的所有句型,作为英语语法的基础部分,直接决定了英语语法掌握水平的高低。对此,英语教师可适当指引学生正确认识汉语语法的正迁移功能,助其更好地学习、掌握英语语法。   (四)句子层面上的正迁移
  1.句子关系
  根据不同的意义可将汉语中的复句分为联合复句与主从复句。所谓联合复句,意指复句中的两个分句在关系上是平等并列的,也就是英语中的并列结构,由两个意义相关、句法功能相同、层次一致,并有连词或其他并列手段将其连接起来而成的语法序列。在英语语法的学习中,学生经常容易忘记使用并列连词,容易导致句法错误。而如若要求学生将中文句子翻译为英语,其却容易记得使用连词。对此,教师可特意在讲解句法时指出词典,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尽量避免学生再犯相同错误。另外,就是主从复句,意指复句中的两个分句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其一分句称为主句,而另一分句称为从句。对此,英语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
  2.句子类型
  英语和汉语这两门语言如若按照句子的交际功能来分,则可划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及感叹句这四种类型。陈述句用来陈述事实;而疑问句是用来询问,表达疑问;感叹句则用来传达强烈的感情;最后是祈使句,用来传达指令、要求等。学生掌握了汉语的基本句型,对英语语法的句子类型的理解也就不足为难了。
  三、汉语语法正迁移于英语语法的实现路径
  汉语的正迁移主要来自于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认知过程。在学习英语这门目的语的过程中,理解是学习的首要环节,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主要以英语学习者已有的母语知识、经验、能力及智力为中介。扎实的汉语基础为其英语学习提供了智力准备及条件。[2]
  (一)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并合理利用正迁移
  英语语法一般是英语学习者中较为棘手的难题,鉴于其用法复杂多样,英语教师可在语法教学实践中,适时对英语语法及汉语语法进行对比。[3]挖掘两门语言的各自异同点,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刻认知两门语言即使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语系,也存有诸多相同点,适时借助汉语语法的正迁移,极大降低英语语法的学习阻力。
  (二)适当借助汉语思维
  目前英语教学实践中主张采取全英授课模式,其合理之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英语环境。然而,在肯定其合理动机之背后,鉴于英语语法中的专业术语居多,如若全部借由英语来解释,费时费力,其教学效果难以取得。故而建议英语教师在讲解语法时,可适当穿插汉语表达,如此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掌握,也有利于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还可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学生对英语语法的畏惧心理,从而提升英语语法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挖掘语际共性,创设英汉语法的联想
  大多情况下,汉语对英语的语际共性往往被忽略而不易被察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对学生开展正确的引导及指示,激发学生主动挖掘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共性,增强语际相似性之意识。语际共性为英汉之间的联想创造前提、条件。作为英语教师,一流的教学方法是授学生以“渔”,即学习方法。在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英语教师可教会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将所学的英语语法知识与汉语语法知识分别进行比对,通过联想,构建其两门语言之间的联系,从而将英语语法知识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之间的正迁移。
  结语
  迁移的内涵和外延较为复杂,对其研究不应局限于静态层面,更要从动态层面对之深入探究。虽然汉语与英语虽各自隶属于不同语系,然而两者在语法上存有诸多共通之处,这为汉语语法正迁移于英语语法教学创造了前提与条件,主要包括语法分析方法、词层面、分句层面、句子层面上的正迁移,对此英语教师应擅于借助汉语语法的正迁移功能,利用其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及能力,增强在英语学习中的成就感体验,从而提高英语语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莲,石晓晖.汉语语法正迁移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2010(09) .
  [2]梁婕.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结构差异[J].语文建设,2013(02).
  [3]张晓梅.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正迁移功能探微[J].语文建设,2015(02).

英语语法教学中汉语语法正迁移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