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巴黎瞬间》是法国当代细微主义作家菲利普·德莱姆于2002年发表的短文集。作为细微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者在本书中用短小的篇幅,细微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别样的巴黎,幸福的巴黎。本文对《巴黎瞬间》的文学视角与基调进行分析,由此解析德莱姆《巴黎瞬间》的细微主义写作特色及其中蕴含的巴黎印象。
关键词:德莱姆 《巴黎瞬间》 细微主义 视角 基调
《巴黎瞬间》(Paris l’instant)是法国当代细微主义作家菲利普·德莱姆(Philippe Delerm, 1950-)于2002年发表的短文集。不同于他以往大多数作品以回忆为主线,这部作品以其妻子马丁·德莱姆(Martine Delerm)所拍摄的捕捉巴黎生活片段的照片为出发点,描述和想象深藏于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但与大多数德莱姆的作品相同,在以大自然为铺垫、幸福为主题的基础上,德莱姆在这部短文集中将其“细微主义”(Minimalisme)的写作主张和探索发挥得淋漓尽致。
巴黎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从雨果到波德莱尔,从巴尔扎克到左拉,巴黎的生活百态无疑是整个法国社会的缩影。但德莱姆却以别样的视角来审视巴黎,使这部短文集像极了一部引领游客了解巴黎的导游册,但其又绝非通常意义上的导游册:德莱姆在其中只选取了几处巴黎知名的景点,而花大笔墨刻画巴黎不为人知的角落和细节。
本文对《巴黎瞬间》的文学视角与基调进行分析,由此解析德莱姆《巴黎瞬间》的细微主义写作特色及其中蕴含的巴黎印象。
一.视角——“细节”巴黎
取材细微和注重细节描写是“细微主义”的两大特点。作为“细微主义”文学风格的代表人物,德莱姆在《巴黎瞬间》中充分而透彻地诠释了这两个特点:首先他选取了一些极易被人忽略的“景致”为素材;其次他通过捕捉各种细节,对这些“细微”的素材进行描写与联想,从而使读者从别样视角品读巴黎的浪漫。
1.取材——剑走偏锋,避重就轻。不同于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地勾勒巴黎各个阶层的美丑善恶,德莱姆选择从“细节”入手描绘巴黎。这“细节”并非是游客们竞相追逐的巴黎的浪漫瞬间:落日余晖下的塞纳河,巍峨神秘的巴黎圣母院,大气磅礴的卢浮宫,光陆迷离的香榭丽舍,文艺小资的左岸咖啡馆……或许在德莱姆看来,这些不过是游客们眼中的巴黎,表面的巴黎,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巴黎,因此他选取了一些看似有些奇怪的事物作为描写的对象:下水道口的粗麻布、人行道台阶旁的金属栏杆、黄昏下公园里的椅子、街边小店里的玻璃糖罐、公园里绿阴深处木偶剧场的演出时刻表……翻阅全书,这些照片拍摄于如此不经意间,却又如此真实。
2.描写——细致入微,还原生活。德莱姆对细节的执着并未停留在素材的选取上,也体现在他对这些素材细致入微的刻画上。比如在《黄昏·公园椅》(Le soir qui vient) 一篇中,作者受黄昏下杜伊勒里公园里的两把椅子启发,想象之前有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端坐在这两把椅子上:“他,几十年来养成了到杜伊勒里公园来休憩、看书、养神的习惯;她,自小被祖母带到这里玩耍,而如今她自己成为了祖母,也带着两个调皮好动的小孙子到这里嬉戏。两位老人在孩子们的欢愉中时不时地交谈着,谈论往昔岁月,感叹时光流逝。一下午就这样匆匆而过。人们都散去了,只剩下夕阳斜影下两把空荡荡的椅子……”(Delerm,PI:18-21)照片中对这瞬间的捕捉和德莱姆的描写共同搭建了一幅唯美而安详的画面。在这样的落日时分,或许大多数人正穿梭于人流如织的香榭丽舍大街上,又或是流连于蒙马特街边的露天咖啡座中,又或是徜徉于塞纳河上座座美丽的满载故事的桥上,而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公园静享心灵的宁静,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
秉着“细微之处见乐趣”的宗旨,德莱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视角审视巴黎,他所推崇的巴黎瞬间不是一张张旅游的明信片,而是巴黎人真正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如此书写的巴黎不会像其它的游记一样坠入进千篇一律的死胡同而后慢慢被人遗忘,反而会因为它的朴实无华而愈久弥香。正如在短文集的末尾作者写道:“巴黎在看自己。在商店里那些陈列明信片的架子上,巴黎在自己的图片中辨认着自己,它不大认得出自己。旅游者们在一张一张地挑选那些白边的照片。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或是根据收信人的爱好行事。巴黎从这些人的肩膀上探过头去,撇了撇嘴。”(Delerm,PI:153)
或许德莱姆并不是当代法国主流文坛的大师级人物,但他对细节的专注和对生活的敏锐却给主流文坛注入了股股清新和淡泊。
二.基调——“色彩”巴黎
翻开《巴黎瞬间》这部短文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幅幅洋溢着暖色调的自然随意的照片;而后展开阅读,触动着我们的是那洋溢着同样情绪的笔触,凸显着德莱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德莱姆正是通过自然的色彩、生活的色彩和城市的色彩三个层面的描述,为他笔下的巴黎定下了暖色的基调。
1.自然的色彩。如同在德莱姆的其它作品中一样,德莱姆偏好以大自然为创作的重要铺垫:灿烂的阳光,晴朗的蓝天,色彩斑驳的大树,秋日泛黄的落叶,同时辅以极具视觉冲击力、极富色彩感的其它书写对象:五颜六色的糖果,鲜脆欲滴的樱桃,喜气洋洋的圣诞夜,仿古怀旧的旧书摊,稀奇古怪的古玩店,阳光下不知名的露天咖啡座,夜色下迷离的灯光……黄,红,蓝,绿……各种颜色交织和碰撞到一起,给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
2.生活的色彩。德莱姆极其敏感地捕捉到了自然的色彩,又艺术性地将不同的色彩在各种场合中进行碰撞,从而迸发出生活的色彩。比如在《里面一片金黄》(Et dedans tout est blond) 一篇中作者写道:“天色暗去,华灯初上。人们匆匆离开公园、堤岸,像昆虫般钻进了透着温暖光线的房间。屋内满是灿烂的金黄色,胜似丰收的秋天。世界瞬间缩小,聚焦到屋内的灯光上。餐厅都变得诱人起来。”(Delerm,PI:70)作者在文字上的字字斟酌,娓娓道来,使得生活被赋予了各种奇妙的色彩,让人读来倍感温暖。又如《虞美人香糖》(Coquelicot fariné) 一篇:“在巴黎的一条街上藏有一家与众不同的糖果店,它不像其它糖果店一样窗明几净,把糖果装饰得格外诱人,乍一眼看去更像一家五金铺或杂货店。而过往的人还是会为里面透明的大玻璃罐中陈列的琳琅满目的糖果而驻足:虞美人香糖,水果香糖,掺有玫瑰味的杏仁糖,甚至还有油炒豆!孩时在假期中只在苏珊大婶家见过虞美人香糖,而那时我每天只能吃两颗。就着回忆的劲儿,我推开了糖果店的门。年长的女店家慢悠悠地给我装上一袋虞美人香糖,又装上一袋水果香糖,再慢条斯理地过称,收钱。走出糖果店,我迫不及待地剥开一颗虞美人香糖,瞬间被这香甜而神秘的味道所包裹。”(Delerm,PI:85-86)作为法国细微主义文学的代表,德莱姆在文字运用上的游刃有余实在让人啧啧称奇。
3.城市的色彩。正是因为德莱姆对自然的色彩的捕捉和对生活的色彩的塑造,使得他笔下的巴黎与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中呈现的巴黎形成了鲜明对比。波德莱尔极力挖掘巴黎阴暗丑陋的一面,整部散文诗集充斥着抑郁晦涩的色彩:地狱、魔鬼、黑夜、昏暗、肮脏、孤独、幻灭……而德莱姆则将“暖色调”作为此短文集的主要基调,让读者在享受巴黎的温馨浪漫的同时不禁叹服于作者写作手法的细腻。《巴黎瞬间》向我们展示了巴黎乃至法国的色彩之美,这种色彩之美来自于塞纳河、香榭丽舍、红磨坊之外的生活细节,它们虽采写于平凡之中,却使读者格外感同身受、流连忘返。
如果说巴尔扎克对巴黎的刻画宏伟而深刻,波尔莱尔对巴黎的刻画另类而极端,那德莱姆对巴黎的刻画则应该是细致而感性。对于不同时期的巴黎,作家们在美与丑,积极与消极,浪漫与现实间游走,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对这座城市的爱与恨。而德莱姆无疑是通过积极的方式颂扬生活中善与美的一面。
参考文献:
[1]Philippe Delerm, Paris l’instant,Fayard,2002.
[2]Philippe Delerm,Le bonheur:tableaux et bavardages,Rocher,1985.
[3]Julian Green,Paris,Marion Boyars Publishers,2001.
张丹,女,四川外语学院法语系讲师,主要从事法国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