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夏腊初的农村出身、高校学者型教师、学校管理层身份,决定了他的散文内容的丰富性与多重性。本文以他刚出版的散文集《岁月拾零》为例,来具体分析他的散文特性,尤其是对散文所表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进行深层解读,同时对其散文创作进行梳理,以此期待对他的散文及其创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
关键词:夏腊初 《岁月拾零》 散文特性 创作风格
夏腊初是个高人,既儒又释,知中知西,可官可民,开怀一笑中角色转化得了无痕迹,况且他幽默、健谈、博识,才情盎然。一句话,他是个懂得文学并有发言资格的人。可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上的沉默,让许多了解他的人深为惋惜。今年散文集《岁月拾零》的付梓,总算了结了好多人的心愿。《岁月拾零》收录作品35篇,分为四辑,类型有二,一类是记人叙事的散文,一类是议论说理的散文。谢有顺说:“我理解中的好散文,就是那些在平常的外表下蕴涵着不平常的精神空间的篇章。”[1]好的散文并非空洞的物象与拾捡的人事的绘写,而是一种思想、精神和情感的承载。圣人说,五十知天命。知天命的夏教授,其文通达平实替代了奢靡与凌厉;顾念与回望替换了虚情与诞妄;世事洞明置换了无知与肤浅。
一
夏腊初出生在农村,进城之前的阅历决定了写作的一种方向,写旧时之人,叙旧时之事。作者没有刻意雕琢农耕文明的诗意与从容,也没有笔锋怒指现代文明的冲动,更多的是忆旧。既然是忆旧,由于时光的淘洗与主观选择的需要,文字负载了作者一辈子的情感。于是,我们在其笔下看到浓酽的亲情:那个苦难了一辈子,连影像都没有留下的知我、疼我、惜我、爱我的慈软的父亲;那个边打边爱、边爱边打,又崇拜书、信仰书的母亲;那位一句废话让我哽咽多年的外公;那位以吃为爱的表达,又具有彻底的生命关怀的外婆;那位以一人之力“担起三家的责任,养育儿女,管教弟弟,培养小叔子”的姑妈……写作者的语言虽然朴实,却是深情款款,是经过多年沉淀后由生命、真情与良知发酵的爱与念。其实,作者深谙修辞之道,比如叙述父亲时,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的阶段性引入,足见作者对写作技巧颇为熟稔。但是,人类最真诚的情感比工具技术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精神与灵魂的振颤,是人类经久不息的根源。正如作者在《父亲》一文中提及阅读与讲授《背影》时所说:“也许是自己人生阅历深了的缘故,我发觉我慢慢走进了这对父子的内心深处,每当读到文中父亲的慈爱之情,父亲念念不忘的牵挂,特别是父亲买桔子艰难翻过站台高坎儿的时候,我内心热流涌动,眼圈发酸,甚至老泪横流。而阅读体验最大的变化还不仅仅是对作品情感感动,它还让我常常联想到我的父亲。”朱自清《背影》的语言不如《绿》、《荷塘月色》华丽,但却能给人发自内心的感动与共鸣。夏文亦如此,读其文,也能联想到为我劳累了大半辈子而至今仍在劳碌的父母;也能联想到爱我、疼我而又没有享我半天福就逝去的祖母与伯父……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者只要经历过沧桑或者感情丰富的话,一定会为其文为其情所折服。这就是情感之文的魅力,自然有别于为情造文的虚假。
夏腊初“人生拾梦”与“时光拾影”两辑散文的归类看似“杂记”杂陈,实则颇具匠心。这类文字没有激越的情感,也不表达激烈的批判,但我们能够在平静淡定的叙述中搜索到思想的火花与对生活的体味。因为平淡不代表着贫乏,夏腊初看似若无其事的表象下藏匿一颗敏感的心,一个洞悉世事的大脑。《心灵的空间》“细细玩味自己心灵历程所留下的痕迹,……人的一生从小到老,心灵空间不是逐渐拓宽,而是不断变窄变小。从无边无际的幻想天地逐渐收缩为现实、当下、身边,最终缩为一个小小的点。”假若不是一个对生活细致敏感而又理性睿智的人,是无法如此由表及里,由外在世界的纷杂凝炼成精髓的思想之花。《导师》一文又让我们看到作者追寻梦想的偶然性与过程的执着。《老伴的辣椒》是篇颇有生活情趣的短文,以老伴种辣椒引出老伴的平淡自如的生活之法,进而启迪我对生活的认知。《朋友》一文以“我”与彭老师一生相交,来诠释朋友的最高境界是情义之交。《三爹》是对一位本家长辈一生的状写,三爹具有传奇色彩,也是生活在现实中真真切切与平常人一般无二,知足永远大于对欲望的追逐。《千金一诺》写了一个中学女老师对信义的坚守……文中不时熠耀着智慧话语,足以证明作者是用心生活的人,生活的本质与人生的真谛都含蕴其写人、叙事、议论与抒情之中。以至于几读其文,难见放松,唯有凝神深思后,方能心有所获。我也相信,这不是我一人的感受。
二
现在,写散文有如杂耍,谁都可以上台挥舞两把,至于要舞出个花样舞出个道道来,似乎不那么容易。正如陈剑晖所说:“散文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最适宜于展露心性的文体,散文还是一种有难度的文体。散文的难度不是入门的难度,也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方面的难度,而是思想或精神的难度。”[2]陈先生所言,关涉到创作中的术与道、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形式上提高可以转益多师,内容方面则需要依靠修行而非假借。夏腊初的议论说理类散文,共有13篇,虽无长篇巨制,但篇篇耐看,经看。因为,每篇文章,可能是点滴感悟,也可能刹那感触,但蕴藉着真我思想,真知灼见,有如法国散文家蒙田所说,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在《五十自况歌》里,其实已经告知我们其修行之果:
孔孟明其精,
庄老会其神,
西文知一二,
佛家常进门。
更爱山和水,
归去来兮吟,
中西杂今古,
半个陶渊明。
“苇丛拾花”一辑散文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其思想火花闪耀,也能感受其精神的向度。《包公府里寻包公》,作者对于一代一代的开封人在每次黄沙掩埋开封府后固执地寻找原址重建,不无感慨:“我忽然觉得自己似乎触摸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大梁,似乎找到了长期困扰我的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长期超稳定的某些原因,也似乎让我更觉得几十年来我国政治意识形态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荒唐可笑。”表面上看只是作者观光之感,实际上是洞悉历史与现在的智慧之言,隐含有对中国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轨的批评。《亚历山大的遗嘱》,由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从棺材伸出手说起,先综述了有关手的象征意义,接着反驳了对遗嘱的东方式的解读,然后还原到西方文化语境中,解读了遗嘱之意,最后论述了东西方文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文章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既表明了对于西方文明的态度,更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弹性与张力的由衷赞美。
《阳光与灯光》一文写作缘由是根据媒体报道,美国财富神话人物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要来中国,邀请中国富豪共同探讨慈善理念和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结果应者寥寥。作者在一一反驳众多为富豪圆场的理由之后,认为大多数富豪的钱财取之无道,缺乏阳光。阳光,当然是作者的一种隐喻性表达,意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说,作者就此止笔,起承转合,其文也算圆满,但似乎有些缺憾,所以,作者笔下的阳光,就不仅仅指富豪们猎取财富的途径了,还指向中国经济生活与中国政治生活在体制上的漏洞与弊端。有个体、群体指向造成此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文章内涵就向纵深拓展了。
《理解的万岁与千岁》,作者首先通过《鲁宾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原型与《白毛女》中白毛女的原型,意在告诉我们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不许有交流沟通。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性以及现代性语境下对理解的渴望,反而让人们之间的理解变得十分艰难。所以,作者认为“人类应该努力消除影响相互理解的心理文化障碍,努力开拓一条通往人与人心灵理解的道路。”即使是这样,理解也是相对和有限的,所以,作者不无真诚地建议,把一个流行口号“理解万岁”改为“理解千岁”。
上文是从文化心理的角度阐释人与人之间对话的局限性,而《墙》则从对话主体的角色定位来论述人们心灵之间的一道道隔墙。作者以毛主席与梁漱溟先生、毛主席与彭德怀两段历史公案,指出梁先生与彭老总皆不理解毛主席,不理解作为政治家的毛主席关注的是权威而非科学精神。“如此类推,宗教家所执着的是信与疑;道德家所拷问的是善与恶,艺术家追求的是美与丑,经济学家所关心的是盈与亏,军事家所关心的是胜与败。”作为普通者,在作者看来多多少少具有上述某种角色倾向,这必然会影响到我们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以及思维判断,人们之间的心灵之墙也就堆砌而成,阻隔了我们的交流与对话。
在集子序言中,张吉兵就哪一类散文更值得欣赏与夏元明有些分歧:张尤其欣赏记人叙事散文,夏元明尤其欣赏说理性散文。其实,两位看似取向相左,其实并不矛盾:记人叙事散文很能让读者从阅读中走出来,将经验与情感归引到自身;议论说理散文更能让读者进入现实生活,呈现作者与读者对现实的反思与发问。因此,笔者以为夏腊初散文的整体之美就在于这两者的相得益彰。对人类共同情感的记忆,使其散文充满人情味,有生活的原汁原味;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其散文具有坚硬的思想品质和形而上的特质。当然,夏腊初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知识分子的“在场”情怀,应该在这个物化、异化突出的文化环境中,有些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与批判之态度。
三
张吉兵认为夏腊初的散文散射着人文主义光辉,笔者深以为然。夏腊初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几十载,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其影响不可谓不深,他于2004年出版的学术专著《西方文学与人生的意义》,从题目就可获悉,此书的人文主义倾向颇为浓厚。他素来主张文学不仅仅关注形式因素,更要注重内容,要对现实发问;文学研究要能“和博大诗人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相同。”(鲁迅)夏腊初的系列散文可谓对自己思想主张的自觉回应。
文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是连接完满深厚感觉之大地与精神之大地与崇高精神之天空的路径”[3]。简言之,文学是一种悟道之途,也是一种布道之途。一头连接芸芸众生的生存与生活,一头通达神圣崇高的精神天国。文学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帮助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意义,也认识自己的人生意义。夏教授认为:“作为一个读者,我阅读作品最关注的是作者自觉地不自觉地流露于作品的关于生存意义的体验与思考。”[4]其实,这正是其散文创作的价值追寻,与《岁月拾零》创作意图“给小人物立言立传,为大时代留声留影”是相辅相成,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意思两种说法。小人物的生活图景,恰恰最为真实,没有经过各种意识的过滤和遮蔽。这些图景都是陈年旧事了,对于作者而言确是生活其中的真实经历:父亲温和而又艰辛的一生,但可又有朴素的尊重意识;母亲一生固执,临死之前信奉一生信仰的动摇;姑妈身兼数种角色的大爱;外婆最为朴素的悲悯情怀;彭老师师友兼具的情义;王老师的信守承诺;三爹的顺应生活;木生的病态人生;“我”的奋斗历程……这是那个特定时代最为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形与思想状态,这些都是作者自己或者与自己关系最为亲密者的生存轨迹。相异于很多写作者含情脉脉的赞美过去了乡土风情,也区别于站在城乡二元的立场对流逝的时间与消失的空间频频依恋,作者不仅仅叙述了其时的苦难生存实际以及苦难困境下人的精神状态,但略微含蓄不露声色的批判时常见诸于笔端。可以这么说,现代的很多作者总是喜欢过滤掉过去苦难、荒谬、压抑,保留下的是今不如昔般九斤老太式的感叹;而夏腊初反其道而行之,旨在暴露那种历史虚无主义对今天读者的蒙蔽与欺骗,还原历史的真实及人们生活情境的真实。因为他是过来人。
加缪说,人是世界上唯一要寻找意义的动物。文学是人学,文学需要发现世界和人。于是,文学有了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对人的尊严的关注,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对人生目的尊重以及对个人能力尊重。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夏文中对邓公的热爱,缘由是邓公的复出,为“我”人生目标的实现铺平了政策之路。我们也能理解作者对姑妈的敬意,那是因为姑妈是古代伦理价值仁义礼智信的忠实践行者。我们也能理解他对木生的批评,因为木生的坎坷不仅背离了对个人能力的尊重,又有对别人尊严的玷污。尤其是在《远离神祗》中,作者结尾告诫读者:“人的出路在哪里?在于远离神祗,自己拯救自己!”不做政治和领袖的应声虫,做回自己,这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提倡“认识你自己”一脉相承。
洛夫认为好的散文“一方面亲切亦如老友雨夜来访,促膝谈心,一方面又是一种内省的心灵独语,但句句都是生活过来的充满人性的话。”[5]夏腊初之文,“既能从故乡的人事中体味出精细的情致,又能站在更为广阔的人文立场,对现实做略带诙谐的文化反思”[6]。他不期以书扬名,也不望以文牟利,惟愿为亲者立言立传,为时代留声留影,为自己营造精神可以慰藉、思想得以传达的家园。故此,我们能够感受到夏文的平和,夏文的呢喃,夏文的多情,夏文的平等与透彻。文章至此,得有个结束。但夏腊初散文的艺术成就远非拙笔所能传释:比如它中西古今兼容并蓄的思考进路,信、达、雅完美结合的语言,对现实反思的笔力,散文中的小说手法……惟愿思想、学识与笔力健硕者作深入研究。
注释:
[1]谢有顺:《好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语文新圃》,2008年第11期,第22页。
[2]陈剑晖:《散文的难度是思想的难度》,《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第21页。
[3][德]海德格尔:《赫贝尔——家之友》,《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
[4]夏腊初:《西方文学与人生意义·前言》,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5]洛夫:《闲话散文》,《散文》,1994年第4期,第41页。
[6]夏元明:《<岁月拾零>序》,《岁月拾零》,2011年6月印刷,第3页。
汤天勇,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