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作中必须把人文情怀张扬出来,在实践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记叙文 写作 人文情怀
记叙文的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怎样培养学生写出充满人文情怀的记叙文呢?
一.要写出感悟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但高中生不能只满足于这一点,而要通过写人记事,写出美好的人性,写出生活的感悟,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点”。例如,写自己的成长,成长过程固然要写,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长的变化,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人物,不能只限于事实的罗列,而要写出人物的思想灵魂;写场面,绝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
1、要不断加强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有了生活积累,即使以前写过的内容,也会因思想不一样,在对原有内容充实的基础上,注入对事物的新认识,使作文上升为全新之作。
2、要不断提高思辨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生活,尽可能地写正面的、美好的内容。例如,失业下岗、贫富悬殊等现象,过去是讳言的,但只要我们全面认识,同样可以赋予其积极的意义,用作记叙文写作的新材料。事实正是如此,如果一个高中生不能正视人民生活的艰难,就说明他缺乏社会责任感,说明他的人文素质较低。
3、要不断进行思维训练。经常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克服“无事可写,无物可写”的毛病。写作中思维训练最简便的办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例如要写一个人,可以先这样问自己:
为什要写这个人?一想起或提起他,最先浮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形象?他有什么特别之处?你特别注意他哪一点?如果允许虚构,你能把理想化的性格赋予他吗?文章写出来,这个人物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感觉?
二.要写出真情
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去选取,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当然,记叙文也不排斥符合生活真实的某些细节的加工或虚构)。其次,表达要自然,切忌矫揉造作。再次,叙述中要融情于事,融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有一位同学以“宽容”为题写了一篇记叙文。文中叙述一位护士给作者打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都扎不进去,但作者毫无责怪之意,相反却不断鼓励她。护士十分感动,更加细心,终于在第四次把针扎进去了。文章叙事很具体,情节很紧凑,描写也很生动,特别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插入了抒情、议论,使主题不断得到深化。比如,在第四次针扎进去,“一股鲜红的血涌了出来”的时侯,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紧跟着一段抒情议论:“宽容,使我们都减轻了痛苦。让我们大家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善待他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美化世界吧!”这段议论既点明了题意,又使情感得到了升华,使读者读后深深地知道一颗宽容的心是何等珍贵啊!
三.要富有文采
1、描写细节要逼真,刻画人物形象要丰满。比如说,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让读者读过之后就像亲眼见到了一样;叙述某一事物,要让读者一看就立刻产生似曾相识之感。
2、文中要有“点睛之笔”。记叙文的主体是记叙,但也需要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因为这种议论处理得好,就能成为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使文章的内涵增加韵味,增添记叙文的“文采”。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叙了对外公的种种不良印象,可是一旦外公去世,这位学生又不禁悲伤起来。为什么作者的态度会有如此转变呢?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并未就此停止,又在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一夜我没睡,就这么呆呆地坐着。
为什么在一个人的垂暮之年,我们还不能原谅他,而让外公在惋惜、悔恨、孤寂、彷徨中撒手人寰呢?
这时,我望着外公的遗像,好像看到他的嘴角边挂着一丝解脱和赎罪的微笑。轻烟袅袅地升起变幻,纯真质朴的香味仿佛充斥整个天地间,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心灵的净化,得到真与美的人间亲情吧!”
这段话融描写与抒情、议论为一体,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特别是最后几句,不仅升华了文章主题,而且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美,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李涛,教师,现居湖北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