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心理模型体现为由相邻(和)或相似关系把握的常规关系。L2阅读推理框架是基于心理模型说整理的文章语篇各层级常规关系的集合,其功能是为L2水平落后地区的学生有效进行略读和寻读提供线索。
关键词:L2阅读 含义推理 推理框架
1.引言
“略读”和“寻读”等是学界广泛认同的阅读策略,为我国二语(L2)阅读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二语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些阅读策略却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学生普遍反映,采用略读法时他们无法把握什么该读,什么该略;阅读完成后,获得的只是零散的信息,也无法把它们有机组织成一个整体,等等。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学生的语言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时,在单位时间里处理的信息量较少,宏观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低。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掌握能够有效进行略读和寻读的线索。因此,本文拟运用心理模型说探索这些线索,并根据人的思维规律将它们归并为一个容易为学生掌握的推理框架。
2.心理模型略说
心理模型说是认知语用学在借鉴传统心理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专门用以指导语用推理的理论框架,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组织结构。心理学家 Kenneth Craik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通过心理模型这一机制,并提出了“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 MM)这一概念。Craik假设,人们所建构的心理模型包含许多小型的心理模型 (small-scale models)。后来,Norman对心理模型做了概括性说明:心理模型是同人们认知自然世界、人类社会、科技产品及自身时获得的经验知识和方法有关的内在的心智上的模型,这些模型为新的认知活动提供预测和解释力[3]。在此基础上,徐盛桓先生对心理模型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心理模型是认知主体知识结构的表现形式,或称心智中的知识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一抽象的知识结构由大大小小的类知识或抽象知识的‘知识集’构成,是人们的知识、经验、信念经由大脑的长短期记忆储备起来并经抽象和整合,成为复杂的知识网络系统,体现为由历时、共时的各种规则规律汇集成的集合体,这些规则规律组成默认的层级和结合为各种范畴”[4]。这里所谓“层级”和“范畴”,简言之就是小型心理模型或者更小的心理模型,体现为可以通过相邻和/或相似关系把握的常规关系。
3.心理模型说视角的含义推理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假设受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制约。这些原则就是心理模型,具体说就是常规关系。这是人们认识或者想象到的事物内部最基本的关系和事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关系[2]。比如:谈到“考研”,人们就会联想到“报名”、“初试”、“复试”、“获取”(不/录取)通知等;另外,“考研”还可以让人们联想到“考雅思”、“考公务员”等。这个例子中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常规关系:(1)报名”、“初试”、“复试”、“获取”(不/录取)通知属于“考研”这一整体的不同部分,因此“报名”与“初试”相邻,“初试”与“复试”相邻,“复试”与“获取”(不/录取)通知有相邻关系;(2)“考研”与“考雅思”和“考公务员”有相似关系[3]。仔细观察一下,我们还会发现第三条关系,即“考研”分别与“报名”、“初试”、“复试”和“获取”等的关系,这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辞海》(1999)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定义为:“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部分是整体的一环,不能脱离整体孤立存在。”可以看出,第三个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规关系。
含义推理必须在心理模型的指导下进行,或者说要借助体现心理模型的常规关系提供相关语境才能完成。但凡有一定文学水平的人至少都有如下常识:(1)标题是主题的眼睛;(2)文章是由主题扩展而成的;(3)一篇文章中相邻句子、段落之间关系密切,互为推理的上下文。将这些常识整合就可以得到一些基本关系:(1)标题能提供主题或者与主题有关的线索;(2)主题为段落的理解提供方向;(3)相邻、相关句子互为语境。另外,读者自己的相关经验也是补足言外之意的主要语境提供者。这些常识囊括了前面提到过的“相邻关系”、“相似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等常规关系。所以,语用推理的实质,就是大脑依据心理模型抽取和整合推理前提、求取前提(语境)与话语的最佳关联,最后达至对话语的理解。例如:
Walls and Barriers
Eugene Raskin
1My father’s reaction to the bank building at 43rd Street and Fifth avenue in New York City was immediate and definite: “You won’t catch me putting my money in there!”he declared. “Not in that glass box! ”
……
我们就可以对上面的例子的作出如下推理:(1)根据常识和相邻关系,“My father’s reaction”就是“You won’t catch me putting my money in there”。其原因是,银行是个“glass box”。(2)根据标题提供的线索,本文不是要谈“My father”对坐落在“43rd Street and Fifth avenue in New York City”的玻璃银行的态度,而是要谈“walls”从使用传统材料到透明的玻璃材料的变化导致其功能从“barrier”向非屏障的转换、以及人们对这种转换的态度。
4.二语阅读推理的框架
阅读是对含意的求索,体现阅读推理框架的常规关系应该是读者把握的语篇的组织关系。分析如下:
(1)拉波夫把叙述文描述为“概要、定向、行为系列、评价、结局或结果、结尾”,马丁把说明文划分为“引言(包括主题陈述或主题)、主体、结语”;白靖宇等研究发现,议论文由 “开言段”、“发展段”和“总结段”组成[1]。仔细思考一下拉波夫等三人的划分不难发现,叙述、说明和议论三种文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由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开始、中间和结尾”组成,即开头、正文和结尾。
(2)英语文章的开头一般都明确陈述主题”,决定文章构架、材料的选用,也能预示文章的思路走向和过程。再看前面的例子:“父亲”,“不愿存钱”,“玻璃银行”是其关键词。根据这三组关键词读者大脑可以获得的常规关系有:玻璃银行→现代银行→喜欢它的群体;现代银行→传统银行;传统银行→喜欢它的群体→我父亲;我父亲→老一代→旧观念;老一代→新一代;新一代→新观念。根据这些常规关系,读者大脑可以整合、抽象出推理前提:i传统银行代表了老一代的观念;ii现代银行代表了新一代的观念;iii现代银行和传统银行都是建筑物。根据这些前提,读者就可以得出关于主题的线索:建筑是观念的载体,建筑的变化反映的是人的观念的变化。
(3)一个段落,就句子而言是整体,就文章而言是部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段首句明确陈述段落主题或者提供段落主题的线索;从部分的角度出发,该段与主题及相邻段落的联系主要靠段首句来体现。
(4)部分连词(如and等)、副词(如actually等)、感叹词(如well等)以及某些短语或小句(如you know,I mean等),能从局部上或整体上对话语理解起引导或路标的功能,帮助听话者识别话语的各种语用关系。
因此,阅读推理框架的最基本构成应该是:
1、“开头”:关于文章宏观结构的线索。任何文章都会根据要达到的目的采用记叙、议论或者说明文体。为了让读者尽可能快和多的了解作者意图,文章一般会在“开头”提供关于所采用文体的线索,使读者产生关于文章结构的预测,为略读、寻读等打下基础。比如,当读者确定所读为记叙文时,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寻找人物、事件等因素和作者意向的表述上,其它文字都可以略去。
2、段首句:关于段落组织结构的线索。段落是文章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由更小部分组成的相对独立的整体。段落有自己的主题,受主题制约的组织结构和服务于主题目的的表达手法。段落的开头句一般能标示所采用的表达手法,进而预示段落的组织结构。
3、话语标记语:关于语篇宏观调控管理策略功能的关系网的线索。所谓话语标记语是指任何能在段落之间建立关系网络的表述,包括小品词、短语等。
5、结语
人们心智中一定有由类知识组成的、外化为阅读能力的机制指导阅读活动。阅读推理框架的提出就是为了将这种机制结构化,使其易于观察、掌握,其目的就是为L2水平落后地区的学生有效进行略读和寻读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1]白靖宇,寇菊霞.英语句子—段落—文章阅读探索[J].外语教学,1997年第1期:70-73.
[2]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 —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2-1070.
[3]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2007,(3):2-9.
[4]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2007,(3):1-6.
王金玉,甘肃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