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38

[ 赵旭 文选 ]   

课堂导入艺术初探

◇ 赵旭

   内容摘要:一节课开始的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接受知识最迅速,反应最敏捷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注重每一节课的导入艺术。自然流畅、凝炼生动的导语往往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导入 方法
  
   语文课如何设计导语,导语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作分析。
   一.文学常识导入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把“了解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作为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部分的必考内容之一。可见,了解和掌握文学常识的多少是学生语文知识面宽窄、语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若能在导入这一环节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文学常识,往往是开阔视野、增强兴趣,提高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例如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单元的最后一篇《庖丁解牛》,就设计了以下导语:
   “在春秋战国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千流万汇,各有千秋:诸子百家的文风也似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比如《论语》的微言大义、迂徐冲淡,《孟子》的酣畅淋漓、博词雄辩,《荀子》的简洁深刻、见识超拔,《韩非子》的机智警策、气胜理达等等,而当时就艺术成就而言最为突出的当推庄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诚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瑰丽潇洒,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庖丁解牛》来领略一下他散文的这一风格。
   通过这一方法使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的风格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这种提纲挈领,条理清楚的导语,易于记忆,以这种导语开局,有助于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故事导入法
   有些课文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学生往往对之缺乏浓厚的兴趣,甚至出现畏难情绪、厌学情绪等,对此,就适宜采取讲故事的导入方法,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许多流传广泛的故事,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道理,若能以此提出问题,设下悬念,就能吸引学生围绕思考这个问题,更好地感知教材,增强学生听课的趣味性。如讲授邓小平的《讲讲实事求是》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第二次访苏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在苏共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向赫鲁晓夫这样介绍了邓小平:‘你看见那边的那个小个子吗?他非常聪明,前途无量’;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当着邓小平的面说:‘你呢,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下旬,毛泽东同志再一次谈到邓小平:‘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一位伟人对另一个伟人的连连赞许,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除了邓小平淡同志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工作才能之外,恐怕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难能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邓小平同志写于拔乱反正时期的著名政论文《讲讲实事求是》。”
   《讲讲实事求是》本是一篇以列举历史材料、阐述抽象事理为主要特色的政论文,现代中学生对阅读这种哲学意味与政论色彩教浓厚的文章普遍都有一定的距离感,多数同学都感到枯奥艰涩、抽象费解,对之提不起阅读兴趣,很难集中注意力做深层次的阅读,但是经过这样的导语点拨,反而激起了学生览奇探胜以搜寻究竟的阅读欲望,从而为顺利实施教学步骤奠定了基础。
   三.歌曲戏曲演唱导入法
   语文课堂是艺术的殿堂,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运用于语文课(尤其是学习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教学之始,可以收到语言表达难以达到的效果。《窦娥冤》是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名著,在戏剧舞台上常演不衰,流传至今,在学生学习之前适当播放一些录音演唱的选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蒲剧,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如播放蒲剧名旦武俊英演唱的窦娥赴刑场一段:“刽子手拥的我前合后偃,铁枷锁扭的我左侧右偏,满腹屈无处告黑白不辨,含冤死赴市曹怎能心甘,无奈何我只把天地埋怨,无罪人就这样命丧黄泉。有日月朝暮显,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啊,你为何不把清浊辨,鬼神啊,你为何不把善恶监,有德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反寿延,天地啊,你原是怕硬欺软,到如今也落个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哪,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只落得两泪涟涟。”几分钟过去了,同学们完全被那音域宽广、腔高板急的节奏以及起伏跌宕、激越昂扬、豪迈奔放、衔愤含冤的情绪感染了。继之,我还让学生记下唱词,与关汉卿原作[滚绣球]曲词对比,看看古人所写的唱词,历经几百年后有何变化,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优秀剧作永恒的艺术魅力。
   这种“先声夺人”的导入法可以调节情绪、设置氛围,可以引入意境、加深理解,可以诱发联想、活跃思维,可以调动感情、掀起高潮,对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现实情景导入法
   “绿叶急低知鸟立,草萍微动觉鱼行。”细心体察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在导入时由学生的学习实际情景谈起,根据教材设计的逻辑联系,承上启下,自然过渡,也能起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如讲授《难老泉》一课,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等课,在讲授之前,我就采用如下的导语:“我们前几天曾随李建吾老先生人一同登上了雄伟壮丽别具雨趣的“一览众山小”的五岳之尊——东岳泰山,我们也曾在当代散文大师刘白羽先生的带领下畅游了雄奇急险、瑰丽秀美的长江三峡,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有小桥流水,塞北有牧马秋风,可以说名胜古迹举不胜举,名山秀水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再去山西‘游览’一下著名的难老泉。”这样导语讲完之后,学生群情畅快,跃跃欲“游”,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诗歌导入法
   诗歌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篇幅短,字数少,内容集中,语言凝炼,想象丰富,抒情色彩浓,节奏感强,音调和谐,有着多层面的审美情趣。因此对有些课文宜用诗歌导入法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时,其导语宜这样设计:“唐代诗人孟郊写过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首诗里,作者以通俗浅近的语言、新颖贴切的比喻,歌颂了母爱的深厚与博大,其实,父爱也同样是人们歌颂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体现了人世间崇高而伟大的父爱的散文佳作,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样,读诗赏文,读文吟诗;以诗引文,以文映诗,诗、文互为补充,极有利于对课文的学习。又如学习司马迁的《鸿门宴》,可以给学生提供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题写乌江、评价项羽不同观点的诗歌,与司马迁在鸿门宴后垓下之战中对项羽悲剧英雄的惋惜之情比较品评,在对比阅读之中以引发学生不断探究的兴趣。
   六.名言、格言、警句导入法
   名言、格言、警句这三者与诗歌有着相似的语言魅力。在学习《离骚》时,我采用了如下导语: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伟人就应该是用心灵和人格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擎天巨柱。屈原用生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人格的丰碑,我们如果读懂了他的选择,也就读懂了他的诗赋文章,读懂了历史,读懂了做人。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大夫的心灵——《离骚》吧。”
   简单的介绍,提纲挈领;自然的引入,发人深思。格言画龙点睛,警句入脑入心,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还有一些导入法,如实物导入,挂图、插图等教具导入等等,兹不一一赘述,有时还要综合运用几种导入,但不管选择那一种或几种导入方法,除了注意知识性、趣味性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独创性、实用性、时效性,贵在立足实情,简单易做,灵活自如,不拘一格,不可生搬硬套,死板模仿,亦不可过度铺陈渲染或无限拓深,导致喧宾夺主,脱离课堂主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讨论课程设计思路中说: “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要求和背景下,加强对语文课堂导语的研究和设计,也不失为贯彻新课改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的一条正确选择。
  
   赵旭,教师,现居河南灵宝。

课堂导入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