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61

[ 陆华奎 文选 ]   

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 陆华奎

   内容摘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要素。本文主要从支架式教学、回抛式教学和填空式教学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文学作品 学习情境 高效课堂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距离。但是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奋力地“跳一跳”,就能缩小距离,就能摘到果实。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达到上述目的。
   一.支架式教学。在建筑行业中,为了便于作业,必须用钢管、木料或其他材料来搭建脚手架解决各种垂直和水平的材料运输。没有脚手架,建筑施工就无从谈起。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也必须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这就是支架式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能深入课文,领悟课文,体验作者的心境和情感。有位老师在教学《出师表》时,为了让学生尽早的进入学习状态,别出心裁地出示一张关于刘备、诸葛亮、刘禅年龄的表格让学生填写。学生在填表时就发现,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已经年近五旬,而“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才二十多岁,此时刘禅还没有出生。风风雨雨、同甘共苦二十年之后,写作《出师表》之时,刘备已经去世,而刘禅才二十岁,弱冠之年,虽已成人,但是涉世未深。此时,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他最担心的就是大后方能不能稳定,担心的是刘禅能否担当起国家重任。在学生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和蜀国所面临的困难之后,老师顺便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对年轻的国君提些什么建议?”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样,就实实在在地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缩小了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很好的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回抛式教学。所谓回抛式教学就是把学生的问题回抛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故乡》时就非常善于运用回抛式教学方法。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一句时,突然向他提出:“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这样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的时候,老师没有手足无措,而是顺其自然,把这个问题回抛给学生:“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什么鱼?”当学生学生回答“娃娃鱼”的时候,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你真是见多识广”,然后乘势追问:“我想跳鱼也有两字脚,你看到过没有?”在学生摇头的时候,老师说:“但是有人见过。谁?”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次追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终于豁然开朗:“说明闰土见多识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老师及时加以赞许:“我们以后可以到闰土的家乡去看看,大概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期待的心愿。
   通过回抛,通过反问,老师既赢得了思考的时间,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把,这是老师的教学机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填空式教学。所谓填空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先填写有关课文段落句子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赏析,进而领略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故乡》的时候,我让学生先看投影,完成词语填空:
   “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_________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_________着出来了,接着便_________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第一句话,学生有的填“有”,有的填“排”,有的填“摆”等,然后,再引导学生与鲁迅的用词作比较。通过比较,大家发现,确实“横”字用得好,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
   第二句中,不少生描写“母亲”用的是“走”,描写宏儿用的是“跑”。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文:“鲁迅描写母亲用的是‘迎’,写宏儿用的是‘飞’。这两个词能不能调换?”学生不约而同地笑了。老师及时启发:“你们笑什么呢?”同学们自然懂得了母亲年老体迈,腿脚不灵便,但是想见儿子的心情又特别迫切,所以要“迎”;而宏儿是小孩,活泼好动,当然是“飞”。通过填空,同学们既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精当,也从中感受到课文中所流露出来的灰暗低沉的基调,为进一步学习、研究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学习情境的创设也会千变万化,其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只要我们不断耕耘,我们就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陆华奎,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