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40

[ 张志强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 张志强

   内容摘要: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教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和武器。古代教育家孔子既能著书立说又善于言谈,循循善诱,所以“门人弟子填其室”。而韩非子也很有学问,正因其口吃,语言表达困难,才退而著述。本文就教师的语言艺术谈谈看法。
   关键词:科学性 形象性 和谐性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踏实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言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常用手段,而语文教学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必须“会讲”,才能吸引学生学习,使他们感到语文课有学头,有趣味。如果语文教师不“善说”,即便是自己满腹经纶,满腔热忱,也教不好学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
   一.讲究简洁准确,具有科学性
   何谓简洁?孔子曰:“辞达而已矣。”也即说话只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可是,有些语文教师偏偏爱在课堂上啰嗦,一句能说明的问题,非用三四句不可,喋喋不休,反而使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因此,教学语言最根本的要求应当是简洁明了,要言不烦。若我们教语文之人语言重复累赘,含糊其辞,词不达意,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何谓准确?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在课堂上运用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知识本身又有严密的科学性,因此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精密。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作到准确、严密,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用语受教学内容和其他教学手段的制约,是语言形式和教学内容相统一的表现。知识要依靠语言来表达,但语言本身不等于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借助科学语言来表情达意。科学语言的表现是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清晰明确的认识。如果用语含混、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其结果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和思维上的失误,把错误的东西当作真理。一句话,教师的语言应是书面语言的加工,口头语的提炼,应当成为学生学习非随意性语言的楷模。
   二.讲究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
   何谓生动?生动即充满活力能感动人。语言教材大都是文质优美的名家名作,教学语言只有生动形象,才能把作家用书面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中学生虽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要想准确把握知识还须教师的引导,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加强学生的每一感知,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谨防枯燥无味,像个瘪三。
   语文教师用鲜明活泼。在保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讲授富有趣味性。课堂不是舞台,教师不能像话剧演员那样装腔作势,刻意追求舞台语言效果。但课堂也不是佛堂,课堂教学也不是诵经,不能只是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是允许的幽默有笑声的。适当的笑,不仅不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强感染力,深化讲授主题。有人把语文教师比作为学生引路的向导。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当好“向导”,善于在艰苦的旅程中,把沿途的风物、名胜古迹,妙手拈来,谈笑风生的指点给学生,使单调辛苦的旅程变迁赏心悦目,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到达目的地。
   三.讲究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在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之处,要有停顿,并且要有足够的停顿,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这比教师反复讲解要有用得多。但一定要注意停顿的艺术,停顿到位,停顿与引导相结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注意应用这些艺术,将会使讲解法在加强启发式、防止注入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确定语调的变化。重点内容,主要知识,关键与难点,语调应稍加缓慢、高亢,字正腔圆,一句一顿,必要时还须适当反复,以便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造成突出印象。而对于那些次要的,非重点的知识,或学生一听就懂,不怎么费解的地方,则可以适当得快些,语调平淡,“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教学语言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和很深的学问,语文教师应在这方面下功夫,苦练基本功。要坚持不懈,提高语言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成为行家里手。
  
   张志强,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