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程标准的公布,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新天地;同时新的要求必将促进新的思路、新的意识、新的理念、新的经验的产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新理念 分析
2001年7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沿用多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将逐步被《语文课程标准》所替代,这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新天地;同时新的要求必将促进新的思路、新的意识、新的理念、新的经验的产生。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实践、探究,弘扬语文教育教学新理念。
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现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淡化“师道尊严”,构建愉悦、和谐、民主的人文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学语文课文很多文质兼美、富有人情、意趣,充满了审美情趣,教起来应如一首清新的、一曲优美的乐章,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在愉悦、和谐、民主的人文氛围中,学生读得开心,想得开阔,说得畅快,问得自在,议得尽兴,充分享受心灵的自由,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文句的意蕴,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可让学生保持“童真无邪”的本性,心灵得到解放,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美的氛围中,追求美、寻找美、创造美,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美的陶冶,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终身阅读打下基础。
二、淡化教学的系统和完整,强调学生主体的阅读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阅读教学强凋“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教师唯恐讲得不周全。一篇课文,往往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生字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一路讲来,搞架空分析,把活生生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背字词解释、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不到落实,阅读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朗读训练也被削弱了;另一方面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空谈。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过全,学生练习做得过多、书读得太少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悲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琅琅书声。
在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运用和精妙之处,感受作品饱含的思想感情,在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上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形成文化底蕴,语文素养得以实实在在地提高。
三、淡化对学习结果的单一追求,强化学生探究结果的过程,努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正由于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因此,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因此,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阅读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在探究结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求知欲、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合作交流等现代公民意识。
四、转变传统的语文课程观,努力构建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传统阅读教学在“以纲为纲,以小为本”的观念影响下,局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局限于应付升学……这是不利于培养面向信息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的。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生活即语文。为此,我们应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的“三味书屋”,扑向生活的“百草园”,树立起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学观念。
在大语文教学观下,学生可广泛接触社会,用心感受生活、思考生活。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参观访问、社会凋查、举办活动、名著阅读等方式,在实践中战胜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力,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自觉性。进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隆溢清,教师,现居贵州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