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学习状态不佳,成绩不理想,没有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在积极学习语文过程中体会到满足、快乐、幸福感了。家长着急,老师也很困惑。做好这个转折期学生语文学习心理过渡衔接工作,是让学生升入初中后积极学习语文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也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 转折期 语文学习
大部分初中新生都感到初中语文学习很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了解学生在小学往初中过渡过程中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没能做好这个转折时期学生心理的疏导。因此,探讨中小学语文过渡期心理衔接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我结合实际作了如下分析:
一.渴求独立又难免依赖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到14岁之间,这个时期学生心理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初一的学生年龄小,正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起点上,这种特点更有其鲜明的反映。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对学生的管理上,要由小学的“细”和“紧”变为初中的“粗”和“松”。不变不行,太“细”太“紧”,老是“细”老是“紧”,不仅无助于学生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的增长,而且与学生心理特点相悖,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另一方面,习惯初三毕业班教学的老师往往会放手过度,而学生年龄小、依赖性较强,老师一下撒手,学生往往不能管理好自己,他们习惯于老师叫干嘛才干嘛,甚至要靠老师家长监管才行。这样的放手会导致学生纪律松弛及成绩大幅下降。这需要我们改变“保姆”态度,适当放手,另一方面又需要帮助和督促。把握好尺度让新入初中的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逐渐自主自立起来!
二.感性主导,活泼好动,需要表扬
刚入初中的学生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最喜欢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讲故事、开展知识竞赛、自制手抄报、开辩论会等。还要让学生多去参加一些群体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多开展语文活动,不仅可以学生积累素材、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而且还能让学生爱上语文。他们有强烈的表达需要,仍像小学时一样上课主动举手积极争取发言,举了手未能发言者还往往翘嘴顿脚表示不高兴。教师教学态度要真挚亲切,还要特别注意满足少年学生的表达需要,多让学生发表意见,真诚地表现出对他们的信任,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积极性一旦受损,往往一蹶不振,整个初中阶段都难以对语文学习持积极态度。
三.难度加深难获成功,学生心理落差大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要求与小学相比,提高了许多,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如小学“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中学则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思维能力情感感知方面的要求一下子高了许多。大多数学生难以轻易达到,不能像小学时那样容易获得成功,失落感便油然而生。初一学生一开始学习语文往往会产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学习内容太难的感觉。而且初中考试的题目难度是跟着中考走的,随着教学内容程度的加深,考题的难度要求比小学有了很大的增高,分数难免明显降低,从小学时没有下过九十五,到现在上了八十就算不错,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心里落差加大。再加上很多初一的任课教师是从初三循环下来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中考的初三的标准来要求初一学生,对于做不到的学生,一些负面的评价也会影响他们的心里的状态,对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是雪上加霜。
我想,首先需要的是知道中小学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差异,才可以对症下药。
我们对产生心理障碍的学生要主动、细致、耐心地帮他们分析其成因,让他们不产生自卑、自畏、自闭、自残等种种不良心理。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时秀丽,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