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文坛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甚至一度出现了“一面倒”的赞美局面。大量外国文人被奉为“文豪”,作品更被当作经典百般揣摩。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就是备受关注的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自面世以来,从写作的技巧、蕴含的思想上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读者,抵挡了任何风潮的侵袭,至今仍被尊为经典。
关键词:经典化《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文学作品
一、什么是经典化
经典化三字可以分开解读——经,即经久流长、历久弥新;典,即当世的典范、后世的经典;化,即可被上升到现象的高度,非单一、单薄、短暂的存在。
(一)经典化的定义
经典即经久不衰。它的价值不会因为岁月和其他外力的影响而被掩盖、磨灭、消失,反而能够适应不同的时代发展,产生新的内涵,给予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的启发和感悟。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分析,经典就是适应了历史前进各阶段的需求,被历史选择保留的有价值的著作。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同时代的文学写作具有先导和启发的作用,对于后时代的文学写作具有典范作用。
(二)经典化的表现
经典化主要表现为广泛的影响力和符号性的象征。经典化的作品不能成为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乏人问津,否则就失去了经典作品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更失去了它的自身价值。经典作品会因为其经典性引起大众的广泛阅读,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的思维方向,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具体方式。
经典化的作品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将超越文字、书籍本身的意义,上升为符号性的象征。或者是代表一个国家的符号;或者是代表一个城镇的符号;或者是代表一个时期文风的符号。例如《安徒生童话》之于丹麦;《西雅图未眠夜》之于西雅图;鲁迅之于民国文学。经典作品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迟早会得到世界性的认可,这种认可也将赋予个人与其所处的地位相当的荣誉。
二、《包法利夫人》的经典化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经典之作,也是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一问世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虽然争议与赞美并存,但却证明了它广泛的影响力。
(一)《包法利夫人》的影响力研究
《包法利夫人》并非只在它诞生的时代昙花一现。在后世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中,对其也多有关注和提及。《包法利夫人》在我国比较知名的译本就有4种,分别由李健吾、许渊冲、周克希、张道真所译。虽然李健吾和周克希的译本相对更受推崇一些,但总体来说四种译本各有千秋。正是《包法利夫人》的经典属性引得翻译大师们摩拳擦掌,纷纷尝试在笔下还原他们心中的《包法利夫人》。李健吾先生甚至发出过“斯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但是福楼拜完美”的赞美。
(二)《包法利夫人》经典化的原因
《包法利夫人》一书围绕着包法利夫人可悲可叹的一生展开故事情节。她既不是一个典型的旧贵族小姐,亦不是一个典型的富农女儿。正是这种非典型性成就了故事的独特性。
包法利夫人艾玛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农民家庭,从小被送往修道院学校接受贵族式教育,这种教育让艾玛对于未来和婚姻生活充满罗曼蒂克的幻想。而她的老爹卢奥也是一个耽于贵族梦的不现实者:“他不乐意把手伸出裤兜去干活,过日子又不肯节省开销,一心只想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他喜欢味道很浓的苹果酒,半生不熟的嫩羊腿,搅拌均匀的烧酒掺咖啡。他一个人在厨房的灶前用餐,小桌上什么都摆好了,就像在戏台上一样。”卢奥老爹对于女儿不切实际的想法甚至是认同的:“他心里并不怪她,觉得她这样有才气,怎么能种庄稼呢?这个该死的行业!也从来没见过哪个庄稼汉成了百万富翁呵!”
在自我放任和缺乏引导的环境中,艾玛在梦幻主义的世界中越走越远。在艾玛新婚不久,福楼拜就替她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懂得爱情;但现在却没有得到爱情应该带来的幸福。于是她想,是不是自已搞错了?艾玛竭力想要知道:幸福、热情、陶醉,这些在书本中显得如此美丽的字眼,在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幻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形成的迷茫和失落充斥着艾玛的内心。
艾玛是个怎样天真的姑娘呢?福楼拜这样写道“她读过《保尔和维吉妮》,梦见过小小的竹房子、黑黑的多曼戈、‘忠心的’小狗,尤其是一个好心的、情意脉脉的小哥哥:他为了给你摘红果子,可以爬上比钟楼还高的大树;为了给你找到鸟窝,可以光着脚在沙滩上跑。等到她十三岁,她的父亲亲自带她进城,送她上修道院去受教育。他们住在圣·洁韦区一家小客店。吃晚餐的时候,他们发现盘子上画着拉·华丽叶小姐修道的故事。解释图画的文字都是宣扬宗教,赞美心地善良,歌颂宫廷荣华富贵的,可是给刀叉刮得东一道痕,西一道印,看不清楚了……她的生活没有离开过教室的温暖气氛,没有离开过这些脸色苍白的修女。她们胸前挂着的一串念珠和一个铜十字架,加上圣坛发出的芳香,圣水吐出的清芬,蜡烛射出的光辉,都有一种令人消沉的神秘力量,使她不知不觉地沉醉了。但是她并不听弥撒,只是出神地看着圣书上的蓝边插图。她喜欢图中得了病的羔羊、利箭穿过的圣心、走向十字架时倒下的耶稣。她要禁欲苦修,就试着一整天不吃饭。她还挖空心思,要许一个愿。”
艾玛所有的情绪,不论是喜悦或是哀愁,都带着浪漫的意识。而她的丈夫包法利与她恰恰相反。他从小在同学的嘲笑和排挤中成长,又被父母摆布着娶了一个占有欲极强的寡妇。遇到艾玛后,他觉得已经完成了人生的梦想,只愿安稳平静地生活下去。这样两个性格和生活背景完全不相同的人,却被卢奥老爹想要省下一笔嫁妆的想法捆绑在了一起。卢奥老爹并不怕有人把他女儿娶走,因为在他的观念中,女儿留在家里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他看见夏尔靠近他的女儿就脸红,这不意味着总有一天,他会向她求婚吗?于是他就事先通盘考虑一下。他觉得他貌不出众,不是一个理想的女婿;不过人家都说他品行好,很节省,有学问,那当然是不会斤斤计较嫁妆的了。而卢奥老爹不卖掉二十二亩田产,恐怕还不清他欠泥瓦匠、马具商的重重债务,何况压榨机的大轴又该换新的了。”
就在这样的算计中,艾玛和包法利先生结婚了。婚后,艾玛在“柴米油盐”乏味生活的刺激下,不禁发出了“我为什么要结婚”的感叹。但是此时的她也只敢在思想上叛逆一下,她幻想着另一个不存在的完美丈夫——“那个丈夫当然与众不同。他可能非常漂亮,聪明,高人一等,引人注目,就像她在修道院的老同学嫁的那些丈夫一样。”如果说贵族式教育的误导和错误的婚姻是艾玛人生的第一步悲剧,那么安德威烈候爵的邀请对她而言就如同一只黑手,将她从思想上的叛逆推向了现实中的叛逆。在见识了沃比萨的繁华以及贵族奢侈而浪漫的生活之后,艾玛愈加不能忍受她单调乏味的婚姻生活。然后,她遇到了人生更大的悲剧——两个不靠谱的情人使得艾玛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最终不受控制地脱轨坠落。
福楼拜一直倡导“客观”的叙事风格。在他的写作过程中,一直遵循自己说过的“首重风格,其次是真实”的写作要求。比起很多作家为了追求真实自然而在文字描述中减去过多修饰的做法,福楼拜显然对文章语言的优美程度更加重视。他的作品有时像散文一样行文流畅、辞藻优美,但用词的讲究又丝毫不会破坏作品的真实性与自然性。他的写作风格和原则成为了后世现代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揣摩学习的典范,为这一流派的成长和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包法利夫人》作为福楼拜的经典之作,在用词和真实自然性上保持了他惯有的高水准,成为后世解读、揣摩的经典作品之一。
《包法利夫人》经典性还有内在的因素影响,即它的精神价值。只有真正具有精神价值的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不会沦为读过则弃的存在。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对事件的描述、对行为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立完整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自有其精神核心。当读者能把握到这个精神核心,并且为之动容,产生思考,这就具备了一部作品成为经典之作的必要条件;当这个价值核心经过几代读者的认证,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就完成了成为经典作品的煅炼过程。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的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当时盛行的现实主义笔法束缚,而是更多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让人们能更加深入艾玛的精神世界,看到她对生活的热忱和渴望;看到她对现实的不满和郁闷;看到她对幻想和现实的挣扎和纠结。读者化身其间,感同身受,不再单一地批判或赞美,而能更加深入地体悟到艾玛人生的悲剧性。
从《包法利夫人》面世至今,对它的研究之作比比皆是。这不是一个单纯地因为偷情堕落最终走向灭亡的悲剧女性故事,而是艾玛在现实和幻想中苦苦挣扎却最终没能胜过命运的现实悲剧。这不仅是艾玛一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艾玛一家的悲剧。这甚至不只是一个爱情婚姻方面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是一个欲望、现实、梦想激烈冲突的悲剧,是在现实中幻灭的梦想的悲剧。《包法利夫人》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自身人生选择的思考,更有对于时代的思考。它的经典性已经冲破故事本身,延伸到对时代的思考、对人性的把握。如果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也会有一千个包法利夫人。
结语
福楼拜曾经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他塑造的脱离实际、耽于幻想,在与残酷的现实抗争中一再遭受欺骗却依旧没有妥协,最终用生命完成了对命运最后的呐喊的包法利夫人,不仅是一个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不仅是福楼拜自身思想的一个影子,更有我们所有人在梦想和现实中挣扎的影子。正是对于人性中懦弱又不屈,充满理想又困于现实的真实情境的描述,让每一个读者都在其中找到了自我。这部作品对人性的思考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衰减,所以《包法利夫人》当得起“经典”二字。语
参考文献
[1]马青.外国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以《包法利夫人》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4(18).
[2]翁瑜.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牛虻》在中国[D].湘潭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