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切实存在许多问题:孤篇教学,有点无面;名为“新设计”,实成“新牢笼”;“问——答”模式,形成依赖;“面对全体学生”变成“妨碍多数学生”;有限的学习交流,不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课堂的总结往往重知识,轻评价等等现象,语文教师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教学搞好。
关键词:语文优质课 弊端现象 改正途径
碧波万顷踏浪来,汽笛一声冲霄汉。国力提升,举国振奋,举世震惊。然而科技水平的低下成了制约中国发展的难题。“科教兴国”的策略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又切实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国的教育才能为祖国的腾飞插上理想的双翼。
为什么现在的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即便是优质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孤篇教学,有点无面
传统的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一篇课文的探究,而往往忽视对整个单元、整册书甚至整个教学阶段的把握,因为他们往往没有注重这篇课文真正的地位,因而也不会去审视编者的意图。他们不会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因而也无法去思考这篇课背后所涉及的政治、思想、文化价值。因而,即使课堂设计很热闹,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会很有限,学生也只是学一课忘一课,而没有弄清为什么学习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与自己的生活、时代有何联系,因而也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名为“新设计”,实成“新牢笼”
课堂40分钟,往往由教师包办,虽说有些优质课也是由老师苦心设计的。然而设计者,必有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安排。虽然任何教学都会有流程设计,然而过细的设计即便也有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但这探究的时间、空间又有多少?我也听过无数的优质课,统算了下,每节课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试想用10分钟去挖掘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这无异于白日做梦。所以教师给学生抛出一个个他们预先知道答案的问题(即笼),让学生简单思考即罢。这与让学生进笼有何差别?
三.“问——答”模式,形成依赖
我们很多勤恳敬业的老师都信奉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却忘记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因此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大加赞美,对学生的问题有问必答。真可谓是殚精竭虑,诲人不倦,然而我们知道,知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习得的过程,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问题有问必答,势必会削弱学生探索的热情。非洲为什么有很多懒人,只因为食物来得容易,我们为什么有很多懒学生,只因为学生“题来张口”,教师“有问必答”。
四.“面对全体学生”变成“妨碍多数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往往面对全体学生,当然有些优秀的教者也会在题目难度的设计上有一定坡度,但我们观察到,不加区分的面对全体,对于那些基础好、能力强的孩子,他们很快就能完成习题,因而他们要用很多时间去干等,而这等待的无聊与苍白,只有他们能深知。而基础差的学生,他们跟不上节奏,课堂的紧张、压抑让他们想逃避。其实无论是等待,还是紧张,其实对学生都是伤害,它让前者由精英变凡夫,使后者由凡夫变得叛逆。
五.有限的学习交流,不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个性的张扬,许多学生希望有自己的主张、见解,希望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思想、才华,然而有限的交流时间让很多想说的孩子都没有机会。另外这些交流自然往往是老师提出的而不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因此,这种被限制的“自由交流”实际上并不能保持孩子长久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探索热情的提高。
六.课堂的总结往往重知识,轻评价
一般传统教学中,总结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学生梳理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印象,然而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参与学习的人的评价。长期以来的暗示会让学生以为努不努力一个样,答与不答一个样,这将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给学生习惯的养成带来灾难。
那么,该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以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系,高屋建瓴,为学生撑起一片探索的天空。
教师的任务决不仅是把每一篇课文教好,还要注意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整个阶段教材的设计,领悟编者的意图,明确单元培养目标。此外,教师还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透视每一篇课文背后隐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即大主题),力求将课文的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讲《拿来主义》,可引导学生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并联系社会对圣诞节、情人节、哈韩、哈日等文化现象进行思考。讲《阿Q正传》可从国民性的弱点进行探究,以便更深刻认识周围的人。这样学生能将所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用所学指导生活,从而能广阔地认识人、社会、宇宙。
其次,粗线条的问题设计反而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
我们说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虽然如此,我们可让学生在大主题的探究中自主决定听、说、读、写的内容。如讲《拿来主义》,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国传统文化,各小组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对课文的学习,同时动手查有关资料以及相关评论,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这样学生可自主决定材料的取舍,并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出一个集中的主题,规范成文字,准备交流。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学生也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反之,如果教师问题设计过细,则往往会束缚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发现与提升。
第三,教师应做学生探究的指南针和攀登的“脚手架”。
给学生自由学习空间虽然是好的,但对于学习能力不很强的学生往往会心生迷茫。这时教师就应从知识、技能上提供支持。给学生适当的指点帮助,甚至为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工具。但切记,指点帮助不等于提供答案,剩下寻找的过程只能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探讨更深,乐趣更大。
第四,与任务相配的练习要有差异性,以促进不同学生自我效能的提高。
对学生任务的安排以及最后练习的检测,教师应在保障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安排难、中、易等各种题型,每个学生在各自能力训练范围内自主选择所做题目,教师对难易不同的题目可在分值设计上略有不同。这样对于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能激发他们挑战难题的勇气,使那些较差的学生在完成低分题后,自觉向中等题进军。事实证明,难度越大的题目越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而学生也可在答题成功中促进自我学习效能的提高,进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第五,搭建学生交流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交流与互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了手机,然而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手机网络,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学习,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可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创建一个班级QQ群,让学生随时碰到问题随时进行交流。此外我们还可在教室开设交流角,让学生将疑问用便签贴在交流报上,然后互相解答。这样学生在规范自己言行的基础上定会充分享受学习交流的乐趣,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第六,总结交流,做好科学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每个小组都会有自己的成果展示,这时我们就可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另外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探索热情、态度、组织方式、努力程度、进步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同时针对不足提出看法,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看今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教育的改革必将走过烈日炎炎的盛夏,迎来硕果累累的金秋。我坚信我们每一个教书人心系教育,锐意进取,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我们定会实现“少年雄于地球”“国雄于地球”的美好愿望。
胡登峰,男,教师,现居湖北黄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