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外国留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很多留学生,对“不”和“没”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误用,明明该用“不”的地方用成了“没”,该用“没”的地方又用成了“不”。下面是我听到的和收集到的一些典型的病例:
(1)我现在不有试卷。
(2)昨天汉语角我不看见他。
(3)对别人我从来没谦让。
(4)昨天我去了商场,不买东西。
(5)我没打篮球,你打吧。
一.“不”和“没”误用原因及辨析
语际原因:
以英语为例,在英语中否定词有no, not, never, none, nobody,few, little, hardly等,还有一些前缀后缀也能表达否定的意思,如De-, Dis-, Ex-, Mis-, Non-, im-, in-,ir-,un-, -less等,也就是说英语的否定我们能通过否定词这种形式看出来,但在汉语中就不一定了,如“我好不容易找着了他”表面上看是否定的,却表达的是一个肯定的意思。也就是说汉语的否定本来在对外汉语中就是个难点,何况是“不”和“没”这两个在他们看来没什么大区别的词了。因此留学生出现这样的偏误是在所难免的。
语内原因:
“不”是副词;“没”既是副词,也是动词。它们都可以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否定,但它们的用法不同。凡是否定过程性的动作、行为、状态等的发生、显现,都用“没”,而不能用“不”;“不”否定的是非过程的东西。也就是说“不”是非过程的主观认识,常用来表示意愿、态度、情感、判断、性质、评价、规律、真理、条件、可能性等。
二.“不”和“没”在使用上的限制条件
要想使学生搞清楚在什么时候用“不”什么时候用“没”,必须要让他们先弄明白“不”和“没”在使用上的限制条件。
(1)凡是否定过程性中的动作、行为、状态等的发生、显现,都用“没”,而不能用“不”; “不”否定的是非过程的东西,也就是说“不”是否定非过程的人的主观认识。常用来表示意愿、态度、情感、判断、性质、评价、规律、真理、条件、可能性等。
(2)“没”常常用于“还没……呢”结构,因为它表示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连续着的过程,在用“没”进行否定时是以说话时作为过程的结点,即“没”所否定的动作、状态一直到说话时还没有出现、显现。
(3)表示持续意义的“着”不能与“不”“没”同现,因为“着”是个无结点的过程。
(4)“了”在原则上也不能与“不”“没”同现,因为“了”表示的是一个过程的转换,而“不”用于过程发生前;“没”则用于否定某动作、状态的出现。
(5)非过程性动词(即动作本身不表现过程)只能跟“不”结合,不能跟“没”结合。例如:是、姓、认识、知道、等于、像、应该、可以等。
(6)心理活动动词大多用“不”否定。如不喜欢,不爱等,但在否定心理活动的出现也可用“没”,例如:她从来没恨过她男朋友。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得到的启示
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接触到真实的例子,才能真正了解应该对学生教什么,怎么教。一方面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专业设置的课程理论,因为它们能指导我们的实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时时注意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因为脱离了生活的理论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经常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语言形式标记少。对汉语的理解主要靠词与词、句与句、词语与语境之间的语义联系,针对汉语的这种特点,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学习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语义联系和条件关系,我想我们在对外汉语词语教学中,不能只孤立的对学生讲解词汇本身的意义和简单的表层形式结构,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弄清楚词语的语义特征及使用的限制条件,及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我们应把汉外语言对比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包括目的语内部相近现象的对比和目的语与母语的对比。
讲清词语的语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并非要面面俱到,教学中不能过多的分析各种错误原因,讲太多学生反而不明白了。但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知道哪些要讲哪些不要讲,必须作适当的处理。基本式要讲,而且要多讲多练,直到学生完全清楚明白为止。特例要尽可能回避,在将来遇到问题时再单独解决,这样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更深刻,也不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李鸿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