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416

[ 陈玉兰 文选 ]   

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的思考

◇ 陈玉兰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课堂气氛;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情感交流并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等。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 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为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提高自身素质,用爱心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爱是师德之魂,正如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爱出自教师的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也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有话可说机会,使他们产生说的欲望,让他们施展个性,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们教师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学生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应该是越来越深入人心。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理应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上课时,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感。这样一来,学生都有了信心。上课时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四.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职业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一个个学生心灵的升华上,教师的教育像涓涓的流水,滋润着一个个学生的心田,从而产生了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的一定性格,培养人的良好品德。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崭新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基点是平等,其特点是对话。师生平等意味着尊重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有潜在独立人格的人。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展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师生平等的蕴意还包括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会成功。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和合作能力。只有这样,师生之间呈现为两个人平等的“会晤”和“对话”,才会产生“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将单向训导、垂直传达的关系转化为双向对话、相互沟通的关系,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
  
   陈玉兰,江苏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