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49

[ 单朝阳 文选 ]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单朝阳

   内容摘要: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要求,对学生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或教育理念。为了顺应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一要求,本文在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试图从实践方面探讨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赏识 赏识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可见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为此,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多年来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感觉到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让赏识教育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呢?
   一.将“平等”带进语文课堂
   “平等”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所,只有老师在心底真正想通了,才能真正自愿地和学生平等相处,才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平等对话,才可能自觉地去搭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因此我以为,要想使师生真正平等,只有先让传统的师道尊严彻底搁浅,师生才能真正平等。
   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安全感,才会充满信心,思维才会活跃,才会向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亲其师,信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的期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恋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将“宽容”带进语文课堂
   “宽容”也是赏识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宽容他人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气度从容、尊重别人的表现。宽容学生首先要遵循理解的原则。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犯错误是难免的。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们应当勇于接纳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有我们都一样,都在同一起跑线的心态。其次要遵循一视同仁的原则。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置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之上,决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学生,也不能因个人情绪而妄加赞赏,更不能溺爱优秀生鄙视后进生,应当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那样“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每一个孩子”。只有以宽容的心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才能不断强化他们的优点,弱化他们的缺点,为他们树立起积极进取的自我形象。
   三.将“激励”带进语文课堂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
   教师要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切忌“一棒子”打死,而应当给予热情地鼓励、耐心地引导、细心地呵护,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的火苗。这一点,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发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教学实践中,无数的事实启示我们:老师一个激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句鼓动的话语,可以驱散学生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找回他们失落的自尊,可以唤醒他们尘封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当然,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对于智慧作出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应用赏识教育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总之,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一种最具有活力的教学方法之一。正确认识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对于学生的身心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单朝阳,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