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53

[ 李奕 文选 ]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李奕

   内容摘要: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大声诵读,感悟其中的情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教授的过程中,适时向学生传授古典文学知识,将古典文学知识融汇于文言文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学语文课又承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深刻的人文精神,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文言文教学成了高中语文教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要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课文中的重难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文言文的教学,使学生跳出书本,更好地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浓厚的人文知识和古典美学。然而,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似乎已经脱离了这一轨道,许多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将文言文肢解开来,仅仅局限于字词的讲解、文本的翻译、主题的概括,按照传统的文言文三步走的法则,将原本生动有趣的文言文变得索然无味,诚然,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知识很重要,因为这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必经之路,但是,如果将教学目的仅仅局限在这个小范围内,学生将无法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古典文化现象以及古代典籍常识,更无法走入作品,那么讲积累文化底蕴将变成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到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布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因此,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中最大的受益者,教师教授文言文方式的转变才是关键。基于此,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从诵读入手
   古人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也有人说书读不熟乃语文学习之大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叫诵读呢?总的来说,学生看着文字念出声音就叫诵读;分开来说读出声音来是读,而诵读则不仅要读出声音而且还要有高低、有长短、有顿挫、有节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代的教书先生们在教学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候,往往是自己先讲读,领着学生一起粗略的分析文章,接着便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己去领悟文章传达出来的信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诵读法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贯传统,众所周知,中国文字的声调由平、上、去、入四声构成,这必然使得中国语言呈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它的发音抑扬顿挫、四种声调加上轻声,再加上轻、重、缓、急等语调的修饰,和朗读者的情感融入,使得一篇文言文读来音调悦耳流畅,极富音乐美。特别是高中阶段接触到的几篇骈文,读来更是朗朗上口。
   笔者在教授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滕王阁序》时,就采用了诵读这一方法,首先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放声诵读,极尽所能地有感情地诵读,这两篇骈文对仗工整,韵脚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如在歌唱,因此,通过不断地诵读,学生自然慢慢融入文章,那么,教师再适时点拨,稍加指导,学生便可轻松地品读出作者的情感了。除了早读可以诵读外,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诵读法的魅力更是展示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讲授《赤壁赋》时,分别让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起来诵读文章,读完后再请一名同学起来点评他们的诵读技巧,最后再由点评的同学诵读,这样一来,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他们自己的小老师,我们都知道,高中生有很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此一来,学生争先恐后要求诵读,这样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不仅文言文如此,对于古典诗词,现当代诗歌而言,诵读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诵读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所要求的“听说读写”中的读,既培养了学生动口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悟情感,可谓“一举两得”。一堂好的语文课,不该是寂静的,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活”起来,教学要“活”,切入方式要多样化,这样,才能让文言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二.利用课堂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一般的文言文教学都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老师在讲台上逐字逐句的讲解翻译,学生在下面逐字逐句的记录,一节课上完,学生的书本上密密麻麻的记了很多,可到考试的时候,不会做的题目仍然不会做,不认识的字仍然不认识。教师埋怨学生听讲不认真,学生埋怨教师讲得太多、太杂,记录不全。既苦了教师,又苦了学生,关键问题是,学生没从教师这里获取主要信息。显然,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亟待改变。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是要跟学生达成互动,授学生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显然,教师是要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填鸭式地灌输。
   笔者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往往采取学生翻译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通过点同学起来找出文言文中的重难点知识,自己翻译文章,点同学上黑板翻译,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经过自己的思考,印象一定会很深刻;再比如,把学生分成四人以小组,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辅以参考资料,自己归纳出文章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文言现象,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对较难的知识点及时地加以指导,笔者发现,这种方式比那种“满堂灌”的方式取得的效果好,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思考过问题,分析过问题,解决过问题,那么他的印象才会更深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这样,学生们在做课外文言文的时候也比较得心应手,可见,这种方式远远比“满堂灌”要好很多,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三.将文言文教学与古典文化结合起来
   现阶段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言文往往都是非常经典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往往蕴含着丰厚的古典文化知识,学生学习文言文,除了要掌握一些语法现象外,更应该掌握一些古典文化知识,由于时代和语言的变迁,中国文化变得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多元化,如此一来,大多数经典著作被人们遗忘,高中文言文教学所肩负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们找回这些被遗忘的经典。
   苏教版必修一中所选取的《劝学》这篇经典之作,不仅对学生而言,即使对教师来讲启发都是很大的,在这样一个传统流失的年代,在《劝学》里,我们学到了“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活到老,学到老,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还学到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就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更学会了学习应该持有的一种心态,那就是不急不躁,平和的心态;又如在苏教版必修四中,学生通过对《滕王阁序》的学习,了解了许多古代人名、地名、官名、以及古代文学中的许多典故,而这些对于学生理解文言文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引导学生了解古典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要读懂文言文,仅仅理解了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对高中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对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教授文言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教好文言文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钻研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诵读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将古典文化穿插于文言文教学的始终,真正做到“文”、“言”并行,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文言功底一定能打得更坚实,而学生也能更有效地学好文言文。
  
   李奕,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教师。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