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50

[ 王安顺 文选 ]   

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 王安顺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很重要,它能使学生养成去粗存精,舍次留主,提炼整合信息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的严密性,使学生对文段的理解深刻化、独特化,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概括能力 实施途径 案例
  
   概括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项,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去培养概括能力呢?
   一.提供扶手
   1、问题的梯度化
   (1)由易到难
   有些文段的概括,学生常常是斗大西瓜无从下口,这时我们设计问题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譬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这样设计:第一步,用一二百字扼述情节,先提炼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有机组合这些要素;第二步,用三两句话概括情节,在前面的基础上,去“枝叶”,留“主干”;第三步,用一句话或几个词甚至一个字概括,删繁就简,把长答案中的人名、地名、时间、起因等信息进行删改,留下体现人物精神或内容主旨的词语,不断斟酌,直到满意。
   (2)由表及里
   一篇课文需要概括的层面很多,我们要由表及里,一般顺序先概括文章内容,再概括人物形象,后概括主旨、意境等,这样才能水到渠成。
   教学《范进中举》,概括思路可这样安排:
   首先,概括关于范进的几件事。答案可为“范进进学受贺——范进借钱被骂——范进卖鸡发疯——范进挨打病消——范进收礼作大”。
   其次,在分析具体情节的基础上,概括范进人物形象——中举前迂腐无能、逆来顺受、卑怯畏缩,中举后开始作大拿架子。
   再次,概括小说主旨。可问:本文讽刺了什么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在分析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主旨:揭示人们趋炎附势的丑陋嘴脸,有力抨击了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角度的多元化
   概括角度不同,理解的深广度也不同,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理解的层面上,有事、情、理等角度。
   事情角度:
   《三个太阳》,用几句话概括情节——中国女画家来到南极,感受南极队员的夺人风采,并和他们一起战胜各种艰险参加长城站的建设并为之作画立传。
   《录音新闻》,用一句话课文内容——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
   《〈长征〉节选》,用几个短语概括课文脉络——“欲杀军马”“水塘赴死”“痛杀军马”“草地联欢”。
   情感角度:
   《窗》,从远窗病人“情”的角度概括小说脉络,每步要用表示心情的词语。交流后的最佳答案为“享受”——“渴求”——“嫉妒”——“期待”——“失落”。操作中,在最后一个词语的选用上还掀起波澜,学生先后用“占有”“茫然”“高兴”“如愿”“痛苦”“后悔”等词,反复推敲中,学生说有的词不表示心情,有的词不贴合语境,有的词程度太深……最后落实为“失落”。
   理性角度:
   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概括,通常要从理性的角度,当然也不要太笼统,譬如说某人爱国,这就比较含糊,其实“爱国”包含着爱国之心、爱国之能、爱国之举等,爱国的程度也有深浅。在概括时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由现象到本质,从几个方面去思考。
   《晏子使楚》,概括晏子的形象,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性格、能力等方面概括,答案可为:他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思想),他机智勇敢(性格),他善于辞令有力地捍卫了祖国尊严(能力)。
   (2)在语言的组织上,有偏正关系、动宾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等角度。
   这些角度的概括难度较大,但能提高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
   《〈长征〉节选》,要求学生从因果角度用几个短语概括课文情节。答案可为:“欲杀马——充军粮”“赴水塘——救战士”“杀军马——解危难”“唱赞歌——驱饥寒”。这样概括能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舍己为人、乐观坚毅的风采,深度也就有了。
   (3)特殊的形式如对联、诗歌、成语、谚语、格言等。它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感和活动的趣味性。
   对联概括:
   《孙悟空一调芭蕉扇》,让学生从孙悟空、铁扇公主的角度拟上下联来概括情节。动笔前先复习复习对联常识,然后现场拟写,答案精彩纷呈。
   悟空攀亲借宝扇,罗刹记仇扇行者。
   行者苦借芭蕉历经坎坷,罗刹心怀怨愤百般刁难。
   神猴持天擎,智勇双全借芭蕉;罗刹握宝扇,偷梁换柱退悟空。……
   《三颗枸杞豆》,要求用上联概括课文用下联抒发志向,学生也雕琢出许多好对联,如:
   上联:三立三弃一事无成,后人勿要重蹈覆辙;
   下联:且行且悟万事可就,学子应争千古风流
   《〈陈毅市长〉选场》,笔者出一上联“上马治军,南北征战,吟诗对弈间强敌灰飞烟灭”来概括陈毅的军旅生活,要求学生用课文内容对出下联以展现陈毅的建设年代的风范,同样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也对出像“下马利民,日夜奔波,呕心沥血时贤才凝心聚力”等很工整的下联来。
   交流中,学生对妙联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当然也会对有瑕疵的对联质疑修改,争论不断。
   诗歌概括:
   教学“荷”专题,在学习相关诗文后,让学生概括“荷”的精神价值,可用几个词语或短句概括,提倡用诗歌的形式。有不少学生热情高涨,诗歌概括此起彼伏,选其一如下:
   荷,你是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少女;
   荷,你是清高脱俗、俊逸潇洒的才子;
   荷,你是坚毅顽强、永不低头的勇士;
   荷,你是辛劳为人、含辛茹苦的母亲。
   ……
   形式多样的概括,不断地给课堂带来活力。
   二.“收”“放”并举
   把各种形式的概括看成是“收”,“收”之妙前面已讲;“放”也美不胜收,它是概括教学的延伸和升华。有些概括需阐述原因,这是进一步理清思路和展示才情的好机会,讲者神采飞扬,听者面色红润。
   《于园》,它介绍了于园两方面的景致——磊石和水阁,“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因着墨多层次感强,我们很重视对“磊石”部分的赏析;而对“水阁”部分的教学稍有冷落。其实“水阁”不论从景致角度还是文章角度,都是生花之笔。笔者让学生仿“奇在磊石”,在“( )在水阁”填一个字来概括水阁特征,学生写出很多答案,如“美”“幽”“俏”“灵”“活”“野”“趣”,结论虽好,可讲理由更妙:
   “幽”在水阁:原因有三,一是水阁地处磊石之后;二是水阁四周草木丛生,人迹罕至,加之禽鸟鸣叫,以动衬静;三是水阁让人产生远离闹市如在深山密林之感……
   “俏”在水阁:它像一个俊俏的美人,“长如艇子”写出了她的样子美,“跨小河”写出了她的姿态美,“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写出她的妆扮美,“如深山茂林”写出她待字闺中的优雅恬静的情趣美……
   “野”在水阁:虽是人造景点,但全无斧凿痕迹,有桥有水,草木茂盛,没有人声鼎沸只有禽鸟鸣唱,有动有静,野趣十足……
   ……
   理由一讲,境界全出。
   三.形式活泼
   在概括教学的活动形式上要灵活。在深思和笔答的基础上要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形式,可四人小组交流,可上黑板板演;交流的程序,让他们读一读、评一评、改一改、抄一抄。笔者每次操作都高潮迭起,学生或坐或站,或低头沉思或大声争论,或面红耳赤或愉悦欢笑。
   总之,“概括”教学不可蜻蜓点水,因为这里风光无限好。
  
   王安顺,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