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46

[ 郭银云 文选 ]   

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 郭银云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北大附中的章熊老师也说过:“各种语言运用中的问题,总是凭语感来解决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语感训练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语感 阅读 感悟
  
   “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深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反映—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它可以高效的对语言现象,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和整体的把握。要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强化阅读,形成语感
   语文阅读,要以“读”为主。读的过程,即是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突出了吟读、吟诵之功。“吟诵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的好方法。如阅读八年级语文《礼记》中的的《大道之行也》一文,则更要重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刻感悟,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两千多年以前先贤们描绘的“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通过这样反复朗读,整体思考,语言的畅达感、情味感以至于美感等才能喷涌而出,这样便可以形成学生正确的感。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或运用示范声像带等作为导读工具,让学生体味模仿,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能依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适时的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
   二.突出感悟,启迪思维
   语感训练要读、想结合,就是让学生熟读、精思,对语言文字进行感悟性的操作实践。“只有那些感知而有所悟的东西,才真正有益于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感悟有的要从蕴涵的内容方面去揣摩,有的要从字面上去推敲。茅盾先生看到西北的白杨树有所悟而写成著名的《白杨礼赞》;老舍先生看到五月青岛的美丽景色有所悟而与成《五月的青岛》;范仲淹看到《洞庭晚秋图》有所悟而成就了干古名篇《岳阳楼记》,如此等等。我们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对所读所闻的东西有所悟,并在“有悟处”下足功夫;我们更要利用教材中的例子,启发学生找出作者在哪儿有所悟,悟出了什么?并且探究作者为什么悟于此而不悟于彼?同时还要从文艺修辞的角度,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谴词造句,体味其美妙动人之处,从而深刻感知语文文本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感知它们的形象美、情趣美,意蕴美,培养学生在感知事物时能悟,善悟。
   三.依据语境,品味语感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语言赖以生存的上下和前后文的语言空间,它对语感起直接作用。学习语文,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把储藏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会出来,这都离不开语境,否则,语言训练就成了纸上谈兵。如“那么,且让我们自己尽量的欣赏五月的青岛吧!”只有紧紧依赖“五月的青岛”的整体语言,才能品味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历来为人所称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托物言志表明了自己的高洁傲岸和超凡脱俗,优雅的居住环境,不俗的人际交往,高尚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人生节操。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对表面文字的阅读和感悟去理解、去感知。
   四.练习说写,锤炼语感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训练语感更应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锤炼。学以致用,在“用”的过程中促学习,进而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说写训练是“用”的最佳方式。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是一种技能,其实,培养阅读、训练语感更是一种技能,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语感训练,要注重指导练习,练习说话、写话,写片断,写文章,把学来的东西加以运用和实践,以致深化知识、锤炼语感。同时指导学生多仿写,多摘录,学会学海拾贝、语林采英,让学生积淀语感材料,这样写作时才会“为有源头活水来”。见得多了,学得多了,用得多了,通过学用结合,学生才能真正培养语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但是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郭银云,教师,现居江苏灌南。

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