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64

[ 刘保 文选 ]   

语文自主学习漫谈

◇ 刘保

   内容摘要:英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文就此谈点看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 激趣 氛围 质疑
  
   下面我就自己近年来“六模块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上拨动学生语文自主学习内驱力琴弦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与大家共勉。
   1.学前激趣,唤起求知欲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语文课的导入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迅速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营造氛围,挖掘潜能
   “六模块”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极力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教师就应该顺水推舟,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究,并时时鼓励他们“我能行”、“我最棒”,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我和学生一起比赛朗读。或许是比赛吧,学生们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品味词句时,就能把词句的豪放、磅礴理解透彻了。见他们兴致勃勃,我就顺水推舟,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写一篇赏析文章。这堂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主风采,发挥了他们潜在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大胆质疑,激活思维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愿望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自主学习的本质。在学习《醉翁亭记》这篇散文时,对于“欧阳修为何而乐”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是因为滁州的山山水水的美丽景色感到快乐。我就顺势问道,文中为何要描写滁州城的百姓游玩?滁州的百姓为何能够去游玩?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可以出去游玩吗?经过这几个为什么,学生很快悟出了欧阳修乐的真正的原因是与民同乐。
   学生在自学中引导他们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激活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在“六模块”课堂教学中,学生初始阶段的学习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也许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荒唐,但教师都应该正确地去面对他、鼓励他,让学生在所提的众多的问题中自己去感悟。要培养学生敢提问题,然后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迷惘,要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去抓住问题的关键。
   4.合作解疑,完善自学
   学生通过自我求知,对教材产生了初步的印象,哪里是一看就明白的、哪里是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的、哪里是通过自身的探索仍然存在疑惑的,教师可以按事先分好的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去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创造良好自学氛围的好方法。帮助别人解决一个难题往往比自己做一道难题要难得多,这就驱使他们多思考。帮助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帮助别人学习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授生以渔,促成“会学”
   教师虽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古人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独立学习的过程之中,因为它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父母的心》的结尾一段这样这样写道:“他们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这是一个喜剧结尾,如果到此就结束对文章的分析,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一家人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如果你是那个男人,会怎么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自然地引出对作者川端康成身世的了解,也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风格。这样让学生明白:作品往往打上了作家生活的烙印,理解文章不要忘了作家的思想、经历,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琴弦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用心的去准备,课上就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会给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刘保,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语文自主学习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