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类读就是将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联系起来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指导文章类读,选择类读点和类读文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转换标题、置换语序、删节句段、更换详略、更换词句或标点,与原文进行类读。选择类读文,要注意选择的角度和选择主体。
关键词:文章类读 类读点 类读文
文章类读就是将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联系起来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文章类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比较、评判能力。指导文章类读,选择类读点和类读文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文章类读,要会选类读点
1.转换标题,与原标题进行类读。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凝练精警,珠玉生辉,其表现力和吸引力是很大的。如有位老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抓住文题中的“壮”字做文章。他先提问:为什么是“狼牙山五壮士”?说“狼牙山五勇士”行不行?“战士”呢?“烈士”呢?为什么?然后请学生读课文,要求思考课文中的五位战士哪些方面可以称之为“壮”?
2.置换语序,与原文进行类读。在汉语中,一般来说语序都是比较固定的,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以在不改变其基本意思的情况下,变通一下词语的基本顺序,来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而这类句子在我们的教材与练习中也是屡见不鲜,因此,将其置换进行还原来体会也是可行之策。这当中最经典的例子要数“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这一句了,我们将其置换为“你怎么了?”,明显地,其基本意思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毋庸置疑,很难将水生嫂那急于问个究竟的微妙心理表现出来。
3.删节句段,与原文进行类读。教学散文,难点在体味意境,如果把一些表达情意的句子删去,与原文比较,让学生体味效果,学生便会豁然开朗,从中掌握开启深远意境的钥匙,了解散文意境的创造方法。
4.更换详略,与原文进行类读。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详略安排的基本原则心领神会,所谓“惜墨如金”“泼墨如水”,也就嚼出了它的味道。
5.更换词句、标点、与原文进行类读。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适时出示了如下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原文)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种表达形式更好?为什么?经过比较辨析,学生可以明白,原文中的三个“与”字与几个量词有效勾勒出了天地苍茫的景象,由此显出人与物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联系写作背景,学生便不难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文章类读,要会选类读文
1.类读文的选择角度。文章类读的方向千差万别: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类读,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的类读;不同单元的课文可以类读;同一单元不同体裁或相同体裁的课文可以类读;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专题类读的训练等等。
但不论从哪方面入手,都要注意它们的可类读性,即教师首先要选择好类读对象,确定好类读点。要善于从不同的作品中发现它们在内容或形式方面的各个相似点或相异点,这样类读才能有效,才不会盲目进行。否则山南海北的乱谈,就太荒唐了,根本达不到类读的目的。
此外类读文章的选择最忌浅尝辄止,一定要深入开掘,从感性到理性,通过类读,透彻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以求逐步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2.类读文的选择主体。类读文章的选择主体,最初是教师。可以由教师依据主题设计文章类读内容,定期布置。一段时间后,选择主体就应是教师和学生。可以由老师提供范围由学生自己寻找收集,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最终类读文章的选择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运用文章类读,在类读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并通过比较、思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见,类读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表现为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教学理念。如果我们老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将文章类读演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无疑对达成《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要求是很有帮助的。也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任敏,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