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难题之一,尽管许多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一定要在作文教学上进行有效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人反思 意见
我觉得,作文教学的“混沌不清”是导致部分老师“无从下手”的主要原因。要廓清这“混沌不清的一团”,我们还得从写作学的角度,拿起科学的剪刀,剪能断理还清。结合课程标准,笔者认为把文章写作分成三个维度:写作能力、写作技法和写作内容,有助于让作文教学从混沌走向澄明。
一.写作能力方面:方式多样,趣味盎然,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
从能力与任务关系的角度来说,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从写作来说,写作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必须的前提条件。这点我相信不需赘述。
依据中学生的写作心理,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主要指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中,观察能力,主要在小学及初中低年级得到锻炼。形象思维主要指想象、联想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或说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更是需要我们在高中阶段加以重视。在写作活动中,主题的确定、材料的筛选、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哪项不需要理性的参与?正所谓“作者不仅是生活的观察者,情感的抒发者,还应是理性的思索者”。在写作活动中,理性思维总是与感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感性显于表,而理性隐于其内。
因此,我们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多样的方式,不拘泥于课堂模式,不着痕迹,趣味盎然地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
想象联想是作文的“双翼”。想象和联想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精鹜八极、神游四方,产生由此及彼的思想飞跃。
手拿一束花进课堂,就让学生眼前“满园春色”;让学生既想到“春意闹”,也闻到“淡泊的味道”,悟出“闹与静的矛盾”。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形、正方形、立方体等为原型,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与它们形似或神似的人、事。学生想到了“张三像三角形一样棱角毕现,处处好出风头。”于是趁机让学生了解:就两种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此所谓相似联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相似联想的能力。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反的的方向去解读它们,教会学生由事物的相反特点去引发联想,体会相反联想。比如就三角形,学生想到“三角形是那敢于表达自我见解的代表”。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更紧一步由事物联想到另一种意义,或者联想到一种哲理,这便是训练了学生的引申联想能力,让他们在写作中表达更为深刻的道理。于是就有学生想到:“三角形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图形,简单却也富有内涵。也许简单的才是最幸福的。简单的幸福就是一首极富魅力、感染力的诗。”
二.写作技法方面:结合实例,扎实练笔,传授学生写作技法
写作技法,包括写作的程序技法,比如如何审题立意、安排结构;以及表达的技法,如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中华是诗文的国度”,泱泱美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更主要的是,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诵古诗,学作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实例,扎实细致,授以学生写法与技巧。读了《种树郭橐驼传》我们当不遗余力地教授它那“对比类比”的说理方法。学了《老王》,我们当引领学生体会“智者的讲述”。
当然,决不能蜻蜓点水,讲过了事。否则,学生虽然明了选材、布局、中心主题、表达手法等写作知识及其重要性,却难以付诸于写作行为。应该多样练笔、扎实训练。比如,通过学习古诗文而进行练笔。如宋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大,具有跳跃性,诗中存在了许多“空白”。为此,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跳跃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其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写的是山。同学们很容易理解到。但山何来“献愁供恨”?又献的是“何恨”?同学们疑惑不解。通过点拨,同学们知道,作者此处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到此,我觉得还是蜻蜓点水而已。于是要求同学们依据辛弃疾介绍、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发挥想象,提笔补白: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北望是江淮前线,我效力无由。远望是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那些无耻鼠辈,不思进取。可怜我等志士,不得其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怎不让人愁煞恨煞?通过这一番练笔,学生对移情及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有时间,再可让学生也来仿写一段“移情及物”:今天,数学成绩下来,刺目的得分,让人心碎。抬眼窗外,往日娇艳的粉霞梅却也无精打采、枯焦无色。
程序技法,更是需要扎实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陈述性知识”的讲解层面。拿《老王》来说吧。文章第二自然段叙述了“解放了,老王的境遇并没有什么改变的事实。”杨绛先生却没有延续第一段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而是直接引用老王自己说的话,让老王自己说“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为什么要让他自己说?我们当然不能只解读为“为了强调真实性”,还应该再伸展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原文改动的方法来比较。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就改成这样:“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但老王并没有被组织进去。”这样的言说会产生什么效果?通过比较,同学们很快就体会到: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老王,是一个没有任何怨言的老实人,他谁也不怪,他只怪自己。直接引用突出的是老王的“自责”式善良。更可贵的是,同学们体会到这两种叙述方式的不同效果:在这看似客观冷静的引述中,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老王成为一个“惶恐”的单干户。我们从文字表面上读到的,似乎是老王自责与愧怍,其实真正自责的是谁?真正要愧怍的是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而采用第三人称的言说,便是作者站出来介绍了,虽然似乎有矛头指向有关部门的意味,却反而少了发人深省的力量。
三.写作内容方面:关注现实生活,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写作内容不仅仅包含写作素材,更包含写作者内在的素养,或曰精神支撑。因为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人格和处世态度的体现。我们的作文教学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灵,不仅在写法上引导,还要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思想上成长起来。
在生活中,让学生知古明今。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民族文化如河海浩荡。自古英才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处世的理想。因此弘扬主旋律,宣扬优秀民族文化能使学生胸怀天下,摒弃小我。作文时不至于只是小家之气,无病呻吟,而是大气盈然,胸怀天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文史不分家”,让学生了解历史,以古鉴近,以史明志。中华民族曾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可以增加他们的民族荣誉感;也有一段受压迫和受屈辱的历史,这又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危机感。要让学生清楚现在、了解时事。清楚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的位置:中国的崛起应该成为他们的自傲;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应该成为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
许多教师在此方面有不少宝贵的经验:“时事点评”、“我为历史事件盖棺定论”还有“微博评议”等等,不一而足。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语言附载着文化,附载着精神,一个民族的语言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语文教学要着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的语文课文中富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如《沁园春·长沙》中“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保持生命本色”;《边城》的“淳朴民风”(传统美德);《合欢树》中“深沉的母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儒家的执着仁厚扑面而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王维告诉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魏风骨在我们灵魂深处铮铮作响;《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等等都是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胸怀的肥沃养料。
对于这些丰富的养料,我们当以诵读的手段来“熏陶”、“浸润”、“潜移默化”。所谓“文选烂,秀才半”。当学生阅读了较多的作品后,就有了一定量的“吸收”和“储备”,在写作构思时,思路和视野就会开阔,就能浮想联翩;在选材时,才能纵横捭阖,顺手拈来。
彭晨光,上海市三林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