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一个重头戏。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注重知识的教学,程序式的教学,没有充分发挥文学作品在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上所起的巨大作用。本文试图从体验性教学、渲染性教学的角度尝试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文学作品 情感教育
要落实情感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当我们的学生意识到我们在教育他时,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失败了。所以,我觉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隐性目标的落实应当借助老师自身的素养,借助社会这个语文大课堂,更需要借助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隐形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无痕地实施与落实,甚至飞跃、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情感萌发的主体,他们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环节而言,更是如此,它需要学生的“体验”、“感知”、“内化”。这就需要让每一位学生有所体验,获得程度不一的感知,从而对自身的价值观起到内化的效果。我就利用早读课前的十来分钟,让学生创建了“新闻一箩筐”,让他们来谈谈最近国内外的大事或者生活中的小事。记得今年日本“3.11”地震后,班上的学生眉飞色舞地谈论着,“活该”、“报应”、“日本,你不可以被地震打倒,打倒你的只有中国人!”这样的话语不绝于耳,我看着他们个个脸蛋儿涨得通红,就提醒了一句:现在已是21世纪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客观地看待日本的这场灾难呢?他们一下子静下来,开始冷静地思考起来。“我们不应该幸灾乐祸,我们应该为他们祈祷。”“我们不要忘记汶川地震时,日本救援队的身影。”“我们应该有大国风范,伸出我们的援手,毕竟我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一下子,那些先前还很激进的孩子现在也能成熟周密的思考问题了。其实,不需要我去板着脸说什么大道理,那样的道理是走不进学生的心的。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获得愉悦而有益的精神生活,远比我们的说教来得更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师本身是否充满感情、具有某种态度和价值观尤为重要。至今还记得,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曹晓丹,瘦小的身影总在教室的行间行走着,她总喜欢手捧着语文书,大声的深情朗读。正是在曹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走上讲台后,也总是喜欢模仿老师深情地朗读课文。其实,老师的影响就是像春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记得在和学生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有位学生在读到父亲“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这一细节时提出问题:“他们家好有钱啊,还用紫貂毛大衣作为坐垫呢!”这时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他们去思考此时朱自清的家境,究竟是富裕,还是惨淡?结果他们到文中找到了很多证据,如:“祖母去世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等。这些就能让他们充分地理解了《背影》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所创作的,从而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背影》中催人泪下的父子情。如果我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是否有钱?”这一话题没能控制住的话,那么《背影》这篇经典美文将在理解上出大问题。所以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引导也是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适宜地指导,引领和启发学生打开心灵之门,发现原有的不足,并实现自我教育和提升。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而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在教完了《散步》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以“我喜欢——,因为——”这样的句式写些随笔或日记等简单的文字。我曾经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老师,你们昨天是不是学了《散步》?老师,太感谢你了!因为这篇文章,和我冷战了多日的女儿今天终于和我和好如初了!太谢谢你了,这比给我金山、银山都要幸福!”这才让我回想起来,他的女儿在读完课文后说的一番话:“家,才是最温馨的。一家人在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多好啊!为何不趁现在,好好儿地和父母享受生活的甜蜜呢!”我真的没想到:一篇文章还可以化解亲子矛盾!其实,人本身就是感情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情,只要我们教者用心,我们的学生也将会情满于心。
陈静雯,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