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33

[ 孙德建 文选 ]   

教育素养的提升在于转换自身角色

◇ 孙德建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起着变化,语文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与讲授者,是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去感染学生。
   关键词:教师角色 角色定位 转换
  
   角色,可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使教师的角色行为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去感染学生。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起着变化,而且这样的变化要求是全球性的。国际教育大会第35次会议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议书中对“教师的角色转换”提出如下的意见:
   “各级各类教师和管理人员,应该知道在教育的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中他们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应当采取措施保证各项条件的落实,帮助教师和未来的教师认识教师的角色转换,并为新的角色及其功能作准备。
   (1)今天,教师正利用一切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方法,越来越多地从事于新的教育程序。他们是试图发展学生能力与兴趣的教育者和顾问,而不仅仅是信息来源与知识传授者。教师在以科学世界观武装学生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2)因为学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教学,教师除了教学职责之外,现在还必须与社区的其他教育力量合作,在为年轻人作好进入社区生活、家庭生活、生活活动等方面的准备,承担更多的责任。教师应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及其家长,并组织学生闲暇时间的活动。
   (3)作为专业人员和公民,作为发展与变化的执行人,作为被给予了可能性来实践其作用的执行人,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居于有影响的重要地位。
   (4)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成为了更活跃的合作者),依赖于教师同他们的同事,同其他可能的合作者之间的新型关系的发展,依赖于教师同学生的家长,同与教育过程有关的社区其他人之间的新型关系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向国际教育局提供的报告中提及教师角色发展的一般趋势为:“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新的知识资源;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
   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今天的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应产生较大的转换。
   一.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淘汰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在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不是以灌输为主,而是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建立健康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是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当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不干涉”的原则。所谓的“不干涉”,指的是不给学生增添心理压力,不去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然而,教师应当做一名促进者,以“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积极地旁观,指的是学生在自主活动时,教师并不直接参与或干预学生的自主活动,但教师并不是清闲的,教师要积极地听,积极地看,要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师要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这样,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学习更加生气盎然。我市的活动单教学模式就是继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最好尝试,而我们有的教师不是积极参与改革,认真总结,而是怪话连篇,消极应付。备课只到网上搜集备课的指导意见,就直接作为活动单印发给学生,课堂上又是任意让学生发挥,甚至没有教师的一句话,没有自己的一点见解,还津津自喜地认为这样的课好上,谁都能上。是呀,消极的和尴尬的旁观者不是活动单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有的甚至消极抵抗,见有人来检查,才慌忙发放活动单来应付,否则,还是老调重弹,这就是没有做好角色的转换,甚至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质。
   二.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着以下四重主要信息交流的方式: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方式,尤其是第四种交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络。第二,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第三,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第四,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一名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参与课堂讨论。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并不存在谁为谁的利益关系,也没有谁主谁次的权力不均衡。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应,师生关系的升华——由师生之间的事际关系上升到人际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作风和其人格品质,取决于师生彼此之间的信赖,“信赖在多大程度上不可避免,也就在多大程度上不可否认,只有当人们不能获得自己所依赖的东西时,就会倾向于去信赖;而在人们能支配事物的地方,大概就不会有人去赞同一种总是需要冒险的信赖关系,而是更喜欢保障自身,所以人们总力争以支配代替信赖。然而,一个人想支配另一个人的那种人际关系必然走向终结,只有作为信赖关系,只有尊重同类的不可支配的人格,人际关系才能够存在。”这种关系的质的飞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保持积极的情绪:教师由此对其职业生活充满热情,并对学生富有同情心和宽容、谅解的情怀;而学生则变得思路灵活,思维敏捷,从而提高了创造性和增强了智力效应。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今天的信息网络时代,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或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语文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与讲授者,教师完全可以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和谐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也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孙德建,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教育素养的提升在于转换自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