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52

[ 胡丽丽 文选 ]   

把语文选修课上得更有语文味

◇ 胡丽丽

   内容摘要:要使得语文选修课有“语文味”,能够稳健发展,就要从学生的语文基础和需求出发,从选修内容的“选”与“组”做文章,突出语文味和语文魅力,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选修课 语文教学 选择重组
  
   根据对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选修课在现实实践中的状态与设想状态有很大差距。课程基础保障欠缺,教学偏向高考应试,评价体制不健全;内容模块枯燥,课堂内容随机无序,教学方式过度探究。为此,我总结出以下开启语文选修课“语文味”的金钥匙:
   1、重视语文选修课,走出“地下状态”
   毋庸置疑,语文选修课是教育发展的进步,但对于很多学校而言,选修课仍被列入“隐形课程”,是语文课的衍生物,可有可无。对此,我们不要再考虑选修课是否值得存在的问题,而是要考虑选修课已经存在,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有效的发展的问题。首先要为选修课明确独立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其次是在教学中付诸于行为,最后就是后期补充完成相应的配套措施。使得选修课走出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地下状态”,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审读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2、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兴趣
   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去学,不是教师纯粹的讲授所能替代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讲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没有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起来,他们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到压抑,这是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是课改中的老师们迫切要思考的问题。教法上既不能太实太“死”,课堂上一味灌输,沉闷而无生气,不是语文课的特点,而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也不是课改的追求。以引导指点方向,以合作促动探究,以活动展示成果;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在活动中落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选”出语文选修课的精华
   选修课涉及的内容丰富,包括文学、哲学、影视、文化等诸多方面,如果不“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突出语文选修课的语文味。“选”,其实就是争取时间,优化课程内容,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选修课的最佳效果和最终教学目的。对于选修课课程的安排,往往都是某个学期对某个模块的学习,半学期集中学习《〈论语〉选读》,接着又是半学期学习《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运用》等。这样在某一时间段集中学习会出现“知识过度”的现象,同时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所以,笔者建议尝试“选”出语文味。
   4、“组”出语文选修课魅力
   选修内容丰富,老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丰富的内容还得在精选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重组。即跳出一般的教学视野,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将同模块内容重组、跨模块重组和跨学期重组。由于某学期选修模块内容对于学生是枯燥、乏味的,有些模块内容在一定学期内要求大量背诵,对学生而言压力很大。如果可以合理重组,既可以优化教学内容,也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吸引力,亦可以为学生减轻负担。在教授《外国小说欣赏》时,如果就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只能无异于必修课,只会向学生灌输“主体”、“人物”、“情节”、“结构”等要素,完全有悖于语文选修课探索作品内在寓意与艺术魅力的初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调整,突出语文魅力。如:学习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时,可以组合必修课中《一个人的遭遇》,也可以在课堂中插入《集结号》的片段,整个组合得意义只在于从侧面表现战争。整个组合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学习。
   选修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组必须符合学生的需求,拉近语文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试图改变以往课程过度的倾向性,使得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培养学生在应用性、审美性和研究性方面的特长。
  
  参考文献:
   [1]徐丽敏.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反思[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 (01)
   [2]王超.语文选修课的困惑与对策浅议[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5)
   [3]肖伟胜.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性与学生个性发展[J].中学语文教学,2009,(10)
  
   胡丽丽,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把语文选修课上得更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