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农村具有丰富的美术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农村高中校本美术教育教学中可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实施自然、人文、网络美术教学资源。本文立足农村现实,探索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能有效地同步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农村高中美术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尽一份责任。
关键词:农村 高中美术 课程资源 开发 实施
一.农村高中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调查
1、问卷、课堂听课、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调查,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认识和态度。
2、调查、搜集美术文化及符合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1)通过实地查看、上网查寻、访问民间艺人、请教文化管理人员等形式,收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2)对已收集到的各类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网络资源”等进行整理归类,筛选出符合学生美术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并对一些能以文字、图片或视频体现的课程资源建立电子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素材库”。
二.农村高中校本美术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研究
1、校内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结合教材内容,可从多方面开发资源:
(1)材料类
废旧挂历、年画——用于欣赏、手工制作纸,背面可以作为绘画、剪纸等。
易拉罐、塑料瓶、废乒乓球等——用于手工制作。
鸡蛋壳、豆类、瓜籽类——用于粘贴画及造型训练。
鹅卵石——用于手工、雕刻制作。
树叶、树皮、玉米皮、杂草及藤类——用于粘贴画及造型训练、手工制作等。
红泥土——用于泥塑造型。
(2)工具类
家用剪刀——用于手工制作、粘贴等。
自制浆糊——用面粉、土豆等有粘性物进行适当加工后保存待用。
废笔杆——用于手工制作、泥塑等。
以上材料和工具的自行开发,能解决学生无钱购买的困难,并且多数为“就地取材”和“变废为宝”,对解决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校外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本人在教学中,尽量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素材,从地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如,会川镇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之称,并且五竹寺红泥土、会川黑红土有“天然粘土”之美誉。我尝试了以“五竹红泥土,会川黑红土”为主的自然材料作为开发对象,以“马铃薯系列”为题材资源。让这部分资源走进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认真观察、积极想象,将手中的泥土,因势象形,通过简单的修剪、切削、组合、制作出一件件或夸张,或写意的传神作品。如,质朴的农民、丰收马铃薯的场景、播种马铃薯的场景、吃马铃薯的场景等等,令人叫绝。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学们对美术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本人摸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现已逐步形成系列如:“红泥土泥塑”、“玉米衣造型”、“废树枝盆景”、“塑料瓶工艺”等等。这些土生土长的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深深吸引了每一个学生为之探索、追求,同时也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
3、人员安排及资源的管理、添置
将美术爱好者或有一定美术基础的以及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安排为小组长,根据班级人数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负责一项课程资源的采集、整理和保管。
4、地方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利用
(1)欣赏教学
实施过程:将学生收集到的挂历、日历进行分类,进行欣赏教学。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欣赏,由小组长负责本组的欣赏讨论,并将感受进行综合记录;②小组推荐同学上台谈出本组的感受,在全班进行交流;③教师根据学生的欣赏结果进行引导归纳,并对他们的欣赏进行鼓励或建议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反思:通过教学实验,在欣赏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共同分享的优秀品质,并使其受到了美的熏陶,解决了欣赏课难上的问题。
(2)绘画教学
实施过程:把欣赏用过的挂历、年画等返乡过来,将其裁成一定大小作绘画纸,用作临摹和写生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课后反思:通过绘画教学的实验,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手工制作
实施过程:将收集好的材料交给各个小组,各组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组,教师要做好的是学生的优生和差生搭配,指导好学生的共同讨论,要求学生共同制作,共同体验成功。比如:粘贴、树叶造型、泥塑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课后反思:从教学实验中得出:①材料方便,不需花钱,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造型和动手能力。②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③通过制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农村高中自然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自然美术资源,这里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自然材料,如当地的风景名胜区、美术制作材料等。以地方自然资源为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约美术材料上的开支,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在探索中有一次我无意中将用数码相机拍来的我县天井峡、白马峡、双石门、太白山、牧儿山、莲峰山等旅游景点的景色一一欣赏,然后再来学习《古代山水画欣赏》等知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出奇的高。这不就是作欣赏中国画的好材料吗?于是就和学生多收集,多拍摄身边的美景的材料,通过采集、筛选、整理、储存的分工和合作,有了一个有特色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美丽的渭源。渭源县可利用的自然美术课程资源还有麦秆编。它的开发是利用农村秋收小麦后废弃的麦秆来进行小手工艺品的编制。还有的学生通过在心灵手巧的邻居那儿学习的草编技术,会随手利用手边可得到的枝条、草茎编制有实用价值的筐子、草篮;还会随手编制鸟笼,玩具等。
反思及体会:自然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让学生认识、了解其所生活、居住的环境,进而欣赏家乡文化,关怀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并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这一民族传统文化。
四.农村高中人文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渭源县为例,可利用的人文美术课程资源有:灞陵桥、九甸峡水库、九甸峡水利枢纽、石门水库、峡口水库、渭源县会川AA级马铃薯产业示范园区、旧水磨等。我们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单元间有机地结合这些美术课程资源,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优秀美术文化,关注家乡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乡之情。例如我在《工艺》这部分课业中,提前搜集和整理了一些有关灞陵桥的图片和传说,要求学生利用废细竹竿,细铁丝等创作工艺作品——灞陵桥。之后在校园中集中展示,发动学生民主投票,评选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课业融入了乡土美术,提升了地方魅力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以及动手、思考、创造等各种综合能力。其实,在教材中有机渗透民间、乡土美术资源,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处地域、学校的实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要求我们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传承民族艺术的责任和决心,也就是做有心人。
五.农村高中网络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网络美术课程资源已成为最快捷,最广泛的传递信息的渠道之一。作为一位农村高中美术教师,更加深刻体会到:网络资源对美术教学辅助的重要性,互联网同样为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共享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更加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涵,也为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教学差距,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通过网络教室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合适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比如在《美术鉴赏》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我们可提前下载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加以整理储存,需用时只需一点鼠标即可。还可以直接观看名校名师的课堂教学。
总之互联网上有用不尽的丰富资源,农村高中美术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跨越时空的资源,探索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能有效地同步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更好的服务于农村高中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农村高中美术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张映红,教师,现居甘肃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