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表意之象,不仅特征鲜明而且蕴含着诗人的丰富感情和深邃的思想。笔者对雪莱的三部作品《含羞草》《云》和《西风颂》进行分析,发现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将自然意象赋予人的感受与经历,展现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其美学感染力及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意象 《含羞草》 《云》 《西风颂》 审美
引言
意象,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之象,是诗人内在生命的还原与解读,是其内在思想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因此,对诗歌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把握其创作时的真情实感,是审美意境的表现。
一、意象的阐释
意象是中西方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文学作品鉴赏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埃兹拉·庞德认为:“意象是思想和感情瞬间结合的复合体”,是主体与客体交融的过程。艾情认为“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其所描述材料的靠近,是诗人唤醒内在意义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意象是寓有作家情感的艺术再现,是情感、想象、思想、美学的结合体,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是其审美创新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表露。所以,意象的主要功能是将隐晦的、暗含的情感表现出来以供人们认识和理解,既表现诗人个人的情感意象,也体现了其对“内在生命”的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象征性:是诗歌中虚幻的视觉意象,是诗人短暂片刻的情感描述,它是象征的、描绘的,不是陈述的。(2)蕴含性:情感是动态的、主观的,是诗人内在思想的外在体现。例如:“游子身上衣”,所传递和表达的是一份深深浓厚的母爱之情;“花落知多少”是作者借啼鸟表现出自己的欢快之情、借风雨、落花表达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贴切自然。(3)发散性:诗人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自己创作时的想法和情感通过意象传达给读者,而读者则通过对于意象的理解和领悟与诗人产生共鸣。济慈《夜莺颂》中描述了夜莺甜美的歌声,同时也表达了依恋与哀怨之情。因此,意象是诗人“以心观物”之物,又是读者“以物读心”之物,是诗人情感真实流露的表现,是读者领悟意象的过程,是诗人与读者相互解读、相会理解的过程。总之,意象是表现情感、激发情感、是诗人情感的外在表象,是一种虚的实体、融入了诗人的丰富情感,通过不同读者的想象和理解产生共鸣,是人类无法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载体。国内对于意象的研究主要从诗歌鉴赏、翻译及教学、中西方文化中的意象比较、意象理论及具体作品的分析等五个方面。刘春芳以浪漫主义诗歌为研究对象,将意象划分为“自然意象、心灵意象和虚拟意象”三类。自然意象是诗歌创作时作者直接受到启发和感染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自然事物;心灵意象是虽然来源于大自然及客观世界,在创作过程中未受到直接影响,经过其想象力而形成的意象;虚拟意象则为由于情感创作的需要,凭借主观思考和想象而形成的意象。
对雪莱诗歌中的意象的比较研究则较少,因此,笔者通过对雪莱的三部作品《含羞草》《云》和《西风颂》进行分析,通过对自然世界的感受、经历,用人的内心活动进行外在表象,“以物喻人”,对自然现象拟人化,通过自然想象的描述,反映诗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感受。
二、雪莱作品中的诗歌意象
(一)《含羞草》中的诗歌意象
自然意象是雪莱诗歌情感表达的再现。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或不满,借助意象表达其真实情感。这些意象在浪漫主义诗人的笔下表达得栩栩如生,构成了一个个空朦的理想世界,既表达了渴望冲破现实世界的牢笼,又表达了其追求理想、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正如美国诗人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所述:“为大自然所深深迷住的人就成了这个世界的诗人”。象征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融为一体”。“意象的出现是诗人主观心态与大自然客体密切契合的结果”借助自然直抒情感,雪莱将自然作为其诗歌的主体,表达其思想,传递其感情。
雪莱的《含羞草》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其内心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是其真实情感的表露。该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花园中在春天即将到来之时,竞相开放,繁茂成长,唯有一棵孤独的含羞草,既无艳丽的花朵,也无绚丽的色彩,就像花园中“孤独的丑小鸭”,可是它依然在花园里快乐地生长着。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士整年整月整日都在精心呵护着这些花草。第三部分主要描述的是失去了这位善良姑娘的照料,花园成为荒园,美丽的花草变成了毒草。从这三部分的描述可以发现,象征着姑娘精心呵护的花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传递了作者认为爱能够让世界变得美好而炫丽。失去了善良的姑娘,花园的美丽不再依旧,而呈现出一幅萧条、落败的景象,从侧面肯定了爱的重要性。雪莱将含羞草赋予了人性,有血有肉,有感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爱的独特理解与渴望爱的情感表露。在《含羞草》第二部分的描述中,虚化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正是她对花园内花草的精心照顾与呵护,才使得花园更加充满生机和朝气。“美丽姑娘”的虚构也是爱的外在表现形式,美是爱的精神外化,随着“美丽姑娘”的离世,爱消亡了,美也随之消亡。第三部分中对含羞草是这样描述的:“没有叶片的残骸”,暗示枝叶已凋零,生命和灵魂依旧存在。
(二)《云》中的诗歌意象
在《云》中,雪莱将自然现象描写得极为细致,思维缜密。运用拟人、夸张和重复的写作手法描写云、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及变化过程。“云”本是无生命的载体,然而诗人却赋予其生命,给予其翅膀,“时而温柔地为鲜花带来清新的甘霖,时而为叶子轻轻地遮阳蔽日,时而又凶猛地挥动冰雹的连枷,捶打着绿色的原野”。通过对云一连串动作的描写,使其栩栩如生,“饥渴的花朵”“留恋梦境的绿叶”“昏昏欲睡的新芽”,这些自然意象被拟人化,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诗人不再将“云”视为自然物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具有坚强的性格,“雷电交加,却依然微笑”。自然界是人类现实世界的再现,因此,雪莱将“云”赋予了人一样的生命、运动和活力,在宇宙中嬉戏、玩耍,既任性又自豪,既安详又天真,具有不断变化和自我再生的能力。诗人将寓意深刻的思想和意象罗列开来,使其相互渗透,互相感染,进而深化意象的内涵。
(三)《西风颂》中的诗歌意象
在《西风颂》中,雪莱以“西风”为中心,描绘了一系列自然意象如青苔、鲜花、枯叶、森林、流云等,这些自然意象在其影响下不断交织变幻。其中诗歌的第一节主要描绘了西风和残叶,残叶如同鬼一般被西风无情地吹打着,长着翅膀的种子也被送到了越冬的床圃静待春暖花开。自然意象“西风”“残叶”“种子”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西风”被赋予强大的力量,狂暴无情地将陈腐的生命横扫出去;“残叶”即“残存的旧势力”“反动阶层垂死挣扎的状态”;“种子”则表明旧的生命的离去和新的希望与生命的到来。“西风,狂野的精灵,既是一个破坏者,又是一个保护者”。诗人运用了暗喻的写作手法,将西风比作秋之生命的气息,种子被装上了翅膀,新的力量和希望即将到来。第二节中,诗人主要对“云、雨、电”和西风等进行描绘。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描写西风的磅礡气势,雨和电的天使聚集所有力量,呼风唤雨,是西风所带来的风暴,与各种自然现象相互交融,一起狂舞,气势恢弘地宣布了摧毁旧事物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第三节中,雪莱描述了西风在海上的无限威力。通过对“地中海、宫殿、楼台”等的描述,向读者展现了西风和海水、旧的宫殿和楼台并肩作战的情景,劈开一条道路,革命风暴必将旧事物铲除,迎接新的革命的到来。第四节主要描述了西风保存力量,不畏荆棘与黑暗势力不断战斗。最后,达到高潮,阐述了“西风”是“保护者”,具有强大的力量,为革命的胜利而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正如“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宣告黑暗即将过去,希望就在前方,唤醒沉睡的大众,为坚定的革命信念而继续奋斗,保持坚定而乐观的精神。
在《西风颂》中,诗人围绕着西风展示了世界的不断变化,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所取代的过程,暗示着“力”的存在,它是事物变化发展和复苏的根本原因,是推翻反动阶层的源动力,凸显了诗人对生活的信念和铲除旧势力的坚定信念。
结语
意象,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之象,诗人内在生命的还原与解读,是内在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笔者通过对雪莱的三部作品《含羞草》《云》和《西风颂》进行分析,通过对含羞草的自然意象表达展示了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描述了在爱的滋润下的花园是那样地充满生机,随着美丽善良姑娘的离世,爱走了,花园成了荒原,而含羞草则在死一样的荒原中奋力成长,生命和灵魂犹存。《云》中诗人将其赋予生命,具有坚韧的性格,通过对一系列自然意象的描绘,将其拟人化,进而丰富其内涵,表达诗人的真实情感。《西风颂》展示了世界的不断变化,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所取代的过程,暗示着“力”的存在,它是事物变化发展和复苏的根本原因,是推翻反动阶层的源动力。诗人愿意让西风不断地吹着自己,愿意让自己将要消逝的生命感受到西风的力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语
参考文献
[1]刘春芳.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论[D].2009.
[2]刘洋.关于雪莱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2).
[3]钟一鸣.论雪莱诗歌中的“自然意象”[J].清元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4]龚晓辉.雪莱诗歌意象研究[D].上海大学公开发表硕士论文,2005.
[5]崔永芹,黄艳,张荣芳.《西风颂》赏析[J]. 时代文学,2009(15).
[6]张婕妤,王欣欣,柴伟.浅析雪莱《西风颂》中的自然意象和神话典故[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09).
[7]刘知国. 雪莱《西风颂》意象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
[8]Milton Wilson.Shelley's Later Poetry.a study of his prophetic imagination[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