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贵有疑,在课堂中问题设计得好,能有效促进教学,问题设计应做到:高屋建瓴,目标明确,提问要立足于教学目标,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区分层次,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巧妙切入,找准文本切入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问题;抓住矛盾,巧妙设疑。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设问 设计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至关重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而当前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研读不够、抓不准文本的切入点、对课堂提问的结果预设不够等原因,量高质低、缺乏深度、不看对象盲目设问所导致的无效提问并不少见。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屋建瓴 目标明确
提问要立足于教学目标,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有些教师提的问题高深莫测,使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有些教师提的问题模棱两可,使学生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摸不着头脑;还有些老师提的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如同口头禅,看上去问得多,实则什么也没问。这些类型的问题没有多大效果,不如不问。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进行个人表演,所以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建立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关键在于教师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重点是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螺旋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途径是围绕重点、难点来展开。例如:《都江堰》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开头一句话“我以为,在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开门见山亮出作者的观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作者的独到见解是什么?又如《石钟山记》,教学目标主要有:学习作者质疑和探究的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了解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围绕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作者费尽笔墨写探究过程而评论却很少,为什么?作者的“笑”有何深意?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是什么?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作者的看法是否片面?再如老舍《我的母亲》一文,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主问题”:“结合大家整理的母亲的生平,母亲的一生用可以哪些词语来概括?”“老舍是从哪些生活细节中感受到母亲的优秀品质的?”“母亲对我的生命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几个问题,都直接指向文本的主旨,需要学生细读全文,搜集和整合相关内容才能作答。
二.区分层次 环环相扣
有效的课堂提问,单靠两三个以点带面、牵动一遇而提挈全篇的“主问题”是不够的,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个文本出发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的提问,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的问题应难易适中: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又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而难度大的问题则要设计铺垫性提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阅读教学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的问题,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度把握。例如:《都江堰》在设计出上面的“主问题”后可以进一步分解细化为如下的问题: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的含义是什么?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长锸、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分别指代什么?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这里,“大愚大智大拙大巧”说法的根据是什么?“田间老农的思维”是什么思维?思考什么内容?
三.细读文本 巧妙切入
找准文本切入点,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在提倡师生互动的今天,一些教师逐渐将“满堂灌”的课堂变为“满堂问”的课堂,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低效问题。要避免毫无实用价值的“满堂问”,教师必须紧扣课文重点和难点,寻找突破口即切入点,巧妙设计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能牵动文本全篇的“一发”,有的与标题中的某个“关键词”相关,有的与文本字里行间的某个“关键词”相关,有的与文本中的某句话相关,有的与文本主旨句相关,有的与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句式相关,只要细细阅读文本,精心提炼,就能抓住这“一发”。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可以提挈起对全文的解读和赏析,轻松自然,而又让学生耳目一新。例如:《雷雨》周朴园给鲁侍萍开支票的情节,一般都理解为是周为收买人心以保全自己而玩弄的手段而轻易放过,事实上,我们不妨抓住这一情节深入下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周朴园开支票的行为有没有真情的成分在里面?从作品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上串下联,细读全剧,更全面地把握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四.抓住矛盾 巧妙设疑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考之门的钥匙,有了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解释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例如,讲授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我们可以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得了肺炎的人,能不能够活下来,是由病人想不想活决定的吗?”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能不能活下来取决于病人的生理和病理,这篇小说中却说由病人对生命的信念决定,这样就引导学生发现了矛盾,可以借此打开学生的思考之门。又如:《石钟山记》,苏轼找到的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不完全正确,可这并不妨碍其应有的价值,抓住这个矛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篇文章还会流传至今,为人们所喜爱呢?它的价值在哪儿?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实地考察”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五.体会匠心 注意留白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留白处都能体现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在文本的留白处设问,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小说《项链》一课的结尾,当玛蒂尔德把用自己的青春和辛劳换来的项链还给朋友,却得知那条项链原来是假的。课文到此结束,没有告诉读者女主人公得知这一事实真相之后,情节将怎样进一步发展,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课文的情节补充完整:玛蒂尔德会抱怨朋友未告知真相吗?面对命运的打击,她会做何反应?她的生活又将如何继续?这样的问题会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
赵华,青岛经贸科技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