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尤其重要,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四看”教学法,即:看课程标准,看作者,看时代背景,看文体。
关键词:课程标准 时代背景 文体
一.看课程标准
看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就是要注意文言文教学的达标要求,使学生掌握工具,能独立阅读文言文: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语言”之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与检测评价上表现得十分鲜明。在教学中应做好: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初中阶段,我们开展文言文教学最终的结果是要学生在自己掌握的文言知识的帮助下,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的帮助达到理解浅易文言文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在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就向学生贯彻这样的思想:必须要学会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注释的帮助来读通浅显文言文并理解其内容。这里强调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来读通并理解课文是强调了教师授给学生“渔”而不是传统的完全靠教师讲授而学生去听,去记的那种方式理解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掌握自学的方法,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
2、从“量”的角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些资料的积累,对日后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巨大。
3、重视诵读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一章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来说,一个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诵记文言经典,使他们有初步的积累,初步感知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达到建立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的目的。
二.看作者
我们所见到的大部分文言文更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而流传至今的优秀文化精髓,但由于年代久远,语言习惯等因素造成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理解起来较晦涩难懂的情况。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事迹,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教学,作者主张的思想是“舍生取义”,“舍生取义”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但是学生理解“舍生取义”这个主张时,不是很明白,这时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孟子,让学生知道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的政治主张——“仁政”、“王道”,希望统治者能施行仁政,这是孟子文章中的主导思想。交给学生“因人论事”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以后在读文言时,对文章的思想情感理解不清时,试着从作者生平的思想、主张出发,体会文章的情感。
三.看时代背景
每篇文言文的思想情感会随着时代变迁,产生出不同的理解。因此,学习文言文,扣住“时代背景”来理解,这样才能读懂古人情感,是为时代而发,不是无中生有。学生能受到高尚情操陶冶。如教初中文言文《出师表》,就文章来说,学生读完后对诸葛亮的情感理解不深,体会不出诸葛亮的忠君思想。这时,指导学生看“时代背景”,知道三国中蜀汉最弱,刘禅又庸碌无能,诸葛亮为国累死在战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体现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学生读起文章来才会充满殷切的期望。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学生从中唐时代了解当时的赋税,劳役之重,社会动荡不安,才能读懂柳的忧国忧民情感。
四.看文体
文言文的美表现在文质兼美,不光内容上生动,体裁上也很别致。如吴钧《与朱元思书》,六朝时期骈体散文,讲究对仗工整,骈散结合,节奏感特强。因此,让学生阅读出美文的味道,还应让学生看文体。通过看文体知识,学生明白骈文的最大特征:句句锤炼无渣滓,精彩简练,在阅读时,既要品字,又要品句,又要理清章法布局。带着这些文体知识,学生阅读文言文时会去品字:如“竞”“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象,字字动人,颇见功力;品句:如“千丈见底”用夸张手法,描写水的澄清深邃;“游鱼戏石”一方面运用动静对比手法,另一方面则是对江水澄净的进一步烘托,“猛浪若奔”“急湍甚箭”则运用比喻手法。在短短几句话中就含有多种艺术描写手法,并且句句翻新。
看到这个文体突出性,我们的学生以后再读到类似的文章时,就能够顺着这个方法来分析文章,品味到文章的精美绝伦的技巧。也能从中更加热爱中国的古文,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关键是学生容易下手去读文言文,更易于读浅显文言文,掌握并背诵经典文言文。
孙彩云,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