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中作文教学一定要把思维创新放在重点上,应当将作文思维创新训练落实在常规的作文教学活动中,通过一定的作文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感受性等,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及生活中处处体现写作的自觉意识,引导其达到自悟、自得的境界,让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提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精彩的文章。
关键词:作文 思维创新 培养
写作,不同于一般的表述,它是语言文字表述的最高级形式,需要更加复杂的心理活动,故习作者的思维能力是其灵魂和核心。对于写作来说,整个写作过程都有思维活动参加,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水平的高低:语言的苍白正是由于思想的浅薄,结构的混乱正是由于思想的无序,内容的粗糙正是由于思想的贫乏,立意的老旧正是由于思想的单调。
高中作文教学若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三年作文教学的效果最终只能是原地踏步,学生除了学得一点形似的东西,根本掌握不了作文的精神所在。
同时,中学生正生活在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为此,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省察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历练人生观念和思想方法已成了当务之急。为使学生写出深刻透彻、富启迪、有新意的文章,就应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突破:
一.多方思维
指导学生从一具体事物出发,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去进行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引申立意,挖掘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同样一个事物,由于各自的立场水平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如把“一片片的落叶,轻轻悠悠飘向原野、大道,也飘在人们的身上”扩展得形象些。有学生这样写:秋风萧瑟,光秃秃的枝干向天空伸展着空荡荡的手臂,枝条上颤颤缀着的黄叶,瑟缩地打着旋儿飘飞,一片片的落叶,轻轻悠悠飘向原野、大道,也飘在人们的身上,带着淡淡的、凄清的惆怅,飘进了人们的心里。也有这样写的:一阵秋风吹过,枯黄的叶子离开了枝头,一片片的落叶在空中飞舞着,婆娑的身影在空中画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轻轻悠悠飘向大地,噢,原来它们离不开养育自己的母亲——大地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就能引申出各自独特的感受。但归根结蒂一切角度都是在不脱离话题,悟透题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才能站得住脚。中秋时节,一学生在题为《团圆》的文中这样写道:其实,苍茫人世,有聚亦有散,因为聚散,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聚散,缺憾成美。我们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缺憾”所赋予的,为何不把这种缺憾当作是一种追求,一种希冀呢?……这样看来,“团圆”只不过是善良的人们的美好愿望,真正意义上的“团圆”并不在乎亲人的团聚,只要你学会品味幸福,咀嚼快乐,那么生活就会比较有意味,我们也大可不必过分追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境界了。文章情感真挚而富有哲理,运笔老练而不乏灵性,为传统题材赋予了新意。
二.变异思维
教育学生要想让高考作文务去陈词滥调,摈弃人云亦云之弊,“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必须避免老生常谈,进行求异思维。避同求异,另辟蹊径,使视角出新、立意出奇。有一则材料:一登山运动员在到达6400米时,因体力不支,停了下来。人们都替他惋惜,可他却说:“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不遗憾。”我们每个人到底应确立怎样的生命高度呢?请以“生命的高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在多数学生迎合登山运动员的观点,选择人生的追求应“适可而止”的思路时,有学生这样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难道就不能用尽全力拼搏一下吗?无限风光在险峰。也许再走一步便是峰顶,再跨一步便到了彼岸。人生就应如一颗永不懈怠的星星,在生命的轨道上沿着一个既定目标,义无返顾地奔驰,那么,在黑暗夜空,它必将永远灿烂。生命本应辉煌!生命无极限!”
三.求疑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可有新的理解,或针对某一观点,可提出自己新的看法,教师应诱导学生对传统观念进行质疑、挑战。1、大胆否定。成语“开卷有益”,开卷一定有益吗?未必。可从反面指出看黄色淫秽书籍只会有害的观点。2、进行改造。我们常说老马识途,但当今社会,仅仅是老马识途吗?否。因为后生可畏,初生牛犊不怕虎。据此,可进行引申:小马也能识途,要敢于起用年轻人。3、重新认识。有道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难道真的不能苦孩子吗?未必。因为当今社会父母溺爱、娇纵之风日盛,许多孩子缺乏艰苦生活的体验,对此,我们应大声疾呼:“要苦就要苦孩子。”
本着遵循思维训练自身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的原则,教师首先必须在平时全面训练学生作文中的思维品质,如通过多向、交叉训练,锻炼发散、比较辩证等显性思维,通过积累与悟性诱发灵感、直觉等潜性思维,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创设开放、民主、科学的写作训练环境;借助其它教学环节(阅读训练、相关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习惯、优化作文过程等。创新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师生间长期不懈的努力,具体可采取如下方法:
一、阅读、观察法: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有益身心的作品,丰富自身文化底蕴,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进行网上阅读等应该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首要途径。同时,教师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校内走向校外:体育场、农贸市场、风景名胜区等,过好每个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通过阅读积累和生活感受,加大知识容量和信息密度,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弘博大的胸襟,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使思维创新成为习惯。
二、讨论、演讲法:教师采用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去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找到独创的新意;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引导学生将正面与反面、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融为主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其思维空间。通过讨论思辨,培植学生的人生立场和自主人格,力克立身处世上的盲目从众;创设民主化、立体性的思维场景、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自由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学生勇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掌握方法,使思维创新顺利展开。
三.改评鉴赏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习作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的方法,使学生养成重视修改的习惯,并与教师下水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进行鉴赏,以便师生共同提高,教学相长。自改后教师再进行批改和讲评,特别是对选材有新意和观点具有启发性的学生要给予热情鼓励,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通过选材、结构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下水作文、自由作文;学生自改、互改、教师改等多种手段,以便变教师“婆婆”式的说教或者“权威”式的指点而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师生在人格对等前提下的思想碰撞,使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通过比较,使思维创新得到赏识。
四.创作激励法: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层面的作文比赛、集体投稿、个人投稿、自编作文选等方式,积极构建生活本色化内容的作文模式,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抽空了生活趣味和人性之美的应试作文,从假大空的应试思路回归到真正平实的朴素写作。这些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才智、体验写作快乐的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作文比赛、集体投稿、个人投稿、自编作文选等方式,让学生欣赏自我、剖析自我,逐渐融入悦纳自我的意识,从而培养成既能展示自己的成功,又敢于直面自身不足的宽广胸怀,防止和克服自卑或狂妄的心理,使思维创新的潜能得以激发。
高中阶段是一个孩子步入思维成熟的阶段,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是极其重要的。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确,如果没有思想,人就只是世界万物中很不起眼的一个物种,甚至只是一根低微的、渺小的、脆弱的芦苇。帕斯卡尔的这句话是用最精辟形象的语言概括出了思维之于人类的重要性。
邵志芳,江苏太湖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