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不单是“教什么”,更是“怎么教”和“为何教”。首先是言传“知识”,形成“能力”;其次注重身教“过程”,授以“方法”;再次是交往“情感”,正视“态度”,体现“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内容 确定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就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和“语文素养”。
就我们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自然离不开语文学科的性质。近读于漪老师《语文教学切莫边缘化》,她说:“语文课就是学语文,努力做到三个维度融合,养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任何教学手段都应为之服务。师生平等对话,任何一方少作为、不作为,都影响课堂教学的全局。”希望语文教学再基础些。她在《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中提出,动听:愉悦,快乐;动情:涟漪、波澜;动心:思考,抉择。因此,确定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根本,不是简单的“教什么”问题,而是一个理解的问题,一个理念的问题,一个理想的问题,一个追求的问题。
看了王萍《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冷思考》一文,听了李明老师《陈涉世家》第四课时新授课,我们更加感觉确立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问题的重要。
一.教什么——言传“知识”,形成“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在于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基于经典文本的阅读、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余昱《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43卷第6期,82页)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是必须而且必要的,这就是能够凸显语文的交际工具的特点。
课堂教学依赖一定量的语文学科知识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
李明老师教学案设定的学习目标有:1.整体把握课文,梳理全文思路。2.从语言描写等角度分析陈涉人物形象。3.激发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将重难点定位为人物形象分析。
这里前两点属于知识性要求,最后是情感激发。言传的都是“知识”,师生探讨的是课文内容,考查的是对文本的掌握与理解程度。课堂学习环节列了一个段落层次的填空图表,让两位同学上台板演,一位是将课文中关键语句填入,一位是概括性填写。按照文章内容的要求,两位同学的答案都是对的,一个具体实在,一个抽象概括。老师辨析了他们的错误,“起义经过和过程”是矛盾的,讲授了内容方面的知识,但却忘记了分析两个同学产生差别的缘由,这恰恰是由知识到能力形成的关键所在。
填课文语句的同学是聪明的,他的方法很讨巧,也有现实的文字语句为基础和根据,我们要表扬他,“会天大雨”“天下苦秦久”等字句的确相当重要。可是比较第二位同学,他写“直接原因”“分析形势”就更加高明,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文意能力是跃上了新台阶,有他的理解和思考。
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什么知识(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是如何产生效应。对课文的解读通过对作者思路整理,由把“文脉”的形(外显的词语句子),到抓“文气”的神(内隐的思想情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养成,需要依靠在积累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历练,更加需要在比较甄别鉴赏的氛围中个人亲历感受和体悟。
二.怎么教——身教“过程”,授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言传”知识内容,最终形成能力,更要“身教”过程,授以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考虑活动的“过程”中间师生身体力行。语文实践性很强,有关“方法”的知识是一定得靠“下水学游泳的”。
在刚才的分析中,我们肯定摘抄课文语句的同学,是因为他的方法是我们大家开始就习惯使用的方法,也是基本的思考问题的思路。但概括段落大意不是通过找关键句中心句主旨句就能解决的,还要放出眼光,犹如透视一样,抓住要旨。在第一位同学的基础之上,再思索,更上一层楼,从统揽全文的角度,搞清楚各个段落间的联系与区别,加以提炼总结,善于用自己的语言组织。陈涉起义遇到了客观情况,也是起义的直接导火索;可是其根本原因却在于“天下苦秦久矣”,于是他们精心策划……在这样的“教和学”平等对话探讨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示范引导,使我们教者的心意借学生的口传达出来。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扶”“引”“放”是有的放矢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以语言学习为主,并根据选文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王荣生的突出贡献是分层面来讨论教学内容,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他认为,教学内容实际分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而李山林的分类描述认为,语文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与语文教学内容目标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学内容;一是与语文教学能力目标相应的语文活动教学内容。(转引自胡根林《新时期语文教学内容研究述评》,《语文教学通讯》2009.4/B,第8页)
抓课文内容的把手是语言,透过语言分析过程,例如人物对话等,在分析谈话角度、目的、内容等知识时,学生懂得并且实践着“方法”。重在扶着学生过河,引导学生探究,放手学生围绕语言因素锻炼理解分析的能力,学会口头与书面的正确表达。重视知识传递与能力形成的过程,语文教师特别要强化授予学生方法的行为和意识。
三.为何教——交往“情感”,正视“态度”,体现“价值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虽然是客观景物,却是人情寄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确定一定是充满情感成分的。而对待事物的态度决定了语文能力达成的高度,我们通常要牢固树立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念。分析陈涉人物形象,树立远大理想,李明老师确定的这两个教学内容目标,结合语言要素,课堂学习充满语文味。
从语文教学目标和课文中内含的这两个角度看,课文应该教的教学内容是语文知识、阅读技能、认知知识和人文知识。(李正存《课文教什么》,《语文学科》2008.1,第5页)其中的人文知识饱含情感因素。
例如“在文中找出描写陈胜的语句并分析其人物形象”,示例说:陈涉是一个不甘贫穷、勇于改变生存状态的人,从“苟富贵,无相忘”一句可以看出。学生的回答可以体现情感倾向,表明他喜爱欣赏赞同人物的这一方面,我们就是要正视他们的细微态度差别,积极引导以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感悟作者心中的英雄——陈涉,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司马迁尊重客观实际的写作态度。”包含了三点,一是感受领悟人物形象,一是联系自身实际,一是作者的写实态度。前面两点关系密切,是学以致用,而第三点显然是另类。至于接着下面的“议一议:如何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教者没有实事求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实在需要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以课文为依托,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才能最后实现价值观的提升。语文素养的积淀形成,“情”字贯串始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情趣是语文素养酝酿发育的肥沃土壤。
作为“天赋”的“语文”是人天生具备、获得的语言本能。作为“素养”的“语文”是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系统培养综合语言素质——理性和艺术地运用母语的素质——的逻辑体系,它所强调的是应该“学得”。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倾注“情感”目标,化所谓的“腐朽”语言为言语神奇,由学习沟通而内化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正确的“态度”昭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我们要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不单是“教什么”,更是“怎么教”和“为何教”。
[注:本项目得到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科研项目基金资助。徐师大研【2009】22号]
崔沛泉,男,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班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