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切不可等闲视之。中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不只是靠学校几节心理辅导课而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中。作文教学更应当能够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作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就是拿笔说话,写文章就是想心思。语文老师就应当充分运用作文的这一无与伦比的优势,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挥作文教学的心理辅导功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语文老师如何在作文课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课堂及时了解纠正学生畏怯的心理状态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无法进行直接观察,但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却可以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只要老师有心,就可以通过学生在作文课堂上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有一次给新生写课堂作文,看到同学们抓紧时间奋笔疾书,却有一个精神萎靡、心不在焉扒在桌上。我知道又是个写作困难户,与我交流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满脸通红。我知道他自信不足胆怯有余。要让他按要求完成是不可能,强求只能适得其反,我由他随意写。下课时其他同学完成不错,只有他写了两句,低头交给我时又一次满脸通红。我发现他文笔不差,从语言特点看,他应该看了些武侠小说,只是缺乏练笔。就此作为聊点鼓励他,问他能不能每天补两句,直到补成一篇作文。他眉开眼笑说没事。只过了一天,就拿他作文兴奋地跑到办公室交给我,并且从此作文越写越好。后来在一次作文竞赛还获得二等奖。有害怕写作心理的学生很多,这类学生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引导、鼓励,把他们从害怕的心理阴影里带出来。
二.巧妙设计作文话题为学生搭建反映心理状态的平台
灵活地设计作文话题是搭建一个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向老师释放心曲,倾吐心声的平台。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吻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文话题,让学生借助写作把心里话写出来,为老师成功地实施心理辅导创造条件。如指导学生写《心灵大碰撞》,让学生专写人际关系方面(如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所引发的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写《成长的雨季》,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苦闷等,再如《放飞心灵》,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追求和喜悦之情。高二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学习思想松懈,没有高一的积极了,课堂上往往一言不发,下课了也一动不动。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我设计这样的作文话题——《我高二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尽情抒写自己的心情和生活。为了让他们袒露真实的心迹,我先讲自己高二时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这样他们就愿意在作文中说出真话。毫无疑问,我读了这样的作文后会对学生的心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成功改变心理辅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真诚的批语,尽显作文的心理辅导功能
我认为作文批语是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最好途径。当学生袒露了心迹,老师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批语。一个学生在自由作文中谈到自己很失败这个话题,触动了我的心弦,我用歌词作评语:“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从头再来。”有位同学作文里抱怨自己的母亲这不好、那不好,我旁批曰:“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她不爱你,就不会那么关注你了!”从那以后,很少看到这两个学生的愁眉不展,终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了。我常让学生通过作文批语及时得到老师的建议和帮助,及时修正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通过作文讲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作文讲评要以鼓励为主,讲评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生活热爱,对作文热爱,激发学生写作愿望。我常把学生作文里的好思想、好行为、用得好的语句及独到的观察和见解搜集起来,在班上富有表情地朗读。在学生三言两语甚至文理不通的作文里,只要有可取之处,我都加以表扬。用鼓励的方法会使每个学生受到鼓舞,不会“谈文色变”。端正他们心态,不再抱怨这抱怨那,积极应对生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需要经常性。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有意识以作文教学为契机,去真诚地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让学生头上的蓝天更加澄澈,眼里的阳光更灿烂。
覃婉露,教师,现居广西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