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86

[ 李万红 文选 ]   

论粤山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 李万红

   内容摘要:近些年琅琅的读书声在中职学校渐渐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是部分老师、学生都认为朗读是小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进入中职学校就不需要再进行朗读训练了。本文着眼于粤山区学生的特点及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现状,分析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加强粤山区中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粤山区 中职学校 语文教学 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课文来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活动。但可惜,近些年琅琅的读书声在中职学校渐渐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是部分老师、学生都认为朗读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学习方式,进入技校就不需要再进行朗读训练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老师,你用普通话讲课我们听不惯,听不清楚,喜欢听白话”;更有甚者,“老师,我们听不懂普通话,抗议用普通话讲课”……这些是我们山区中职学校老师经常遇到的事情。《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目标是:听话能力——在听一般语速的发言、交谈、广播、报告时,能准确理解、辨析和筛选信息,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概括与评价,符合职业语境的交际要求;说话能力——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字音清晰、语调得当、意思明白。从标准来看就明白朗读并不只是小学的事了,朗读在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同样重要,要引起我们中职语文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而朗读对欠发达的粤山区中职学生更为重要。本文试着眼于粤山区学生的特点及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现状、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粤山区中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等问题,希望借此来实现我们教学的目标。
   一.粤山区中职学生的特点及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现状
   1、意识淡薄。山区的中职学生大都认为学习普通话不重要,只要掌握好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就行了,用不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训练普通话。他们没有把普通话放在一个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的高度去看待。这对推广普通话,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很不利。
   2、很少接触普通话。山区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封闭,经济基础薄弱,学生接收现代信息量不多,接收缓慢。山区学生在家里能听到普通话的途径只局限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光碟等媒体中,至于网络只是极个别的家庭才有。但他们在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播放光碟一般都选择自己方言播放的节目和声道。因此,要说有接触,只能是在学校跟老师交流,而他们的老师日常交流一般都是用方言进行的,所以只能在课堂上,甚至只能在语文课堂上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3、“方言腔”严重。粤山区是方言区,受方言的影响,山区学生的普通话基础很差,日常交际都是以方言进行,他们要用普通话表达他们的意思时,要先在脑子里把方言翻译成普通话再说出来。对很多学生来说要讲好普通话是相当困难的。平常上课要学生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往往要经多番引导才能表达清楚。在学生的作文里也常常出现诸如“做乜野(干什么)、点解(为什么)、你去边度玩啊(你去哪里玩呀)”等方言句子。这就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个障碍。
   4、教师作为山区教育者,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做得不够。首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足,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远远不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除了早读,其他的朗读时间少之又少,到了中职学校早读更是形同虚设,读书声很难听得到了。而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也很少,课堂上的朗读往往只作一个过渡的环节,犹如蜻蜓点水,一点而过。其次,朗读前未提出具体要求,朗读欠缺目的性或者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为读书而读书,收不到预定的效果。再次,朗读过程中缺少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往往只盯着几个学生不放,读来读去还是那几个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生就难以参与其中,造成整体质量上不去。最后,朗读后没能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不正确之处,并作有侧重地范读为学生提供朗读模式,让学生再练读,导致朗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读,特别是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口语,促进说话能力的提高,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1、规范口语,促进说话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的适应性。目标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师应重视实用文体和实用技能的教学,根据实际加强“说”的训练,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以促进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就必须依靠对文学作品的正确朗读。读书时把正音、停顿、语调、语速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熟悉句型,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促进说话能力的提高。
   2、培养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言语直觉地感知和领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正像叶老所说的,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朗读时,文章字词的选择,句子所使用的修辞和韵律,能在大脑中激起美的享受,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我们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名家作品,其实就是让他们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名家们的影响,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培养语感,还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在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激起对作品的“内心视象”,把作品的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使情操得到陶冶,语感得到训练。虽然语感培养的方法有很多,而朗读则是语感培养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
   3、提高写作能力。前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缘由就在于朗读可以使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贯通,朗读文章能够在口头上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语,而且朗读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学生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如何加强粤山区中职语文朗读训练
   怎样才能使学生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
   其实办法很多,但我认为要粤山区孩子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化意识,转变排斥普通话的思想。讲普通话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应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这对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尤其重要,让他们知道一个城市里如果只流通本地方言,这个城市定是比较封闭的;如果在一个城市里能听到许多种类的语言和方言,并且通行普通话,那这个城市的开放程度必定很高。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现在不会说普通话,简直在这个社会上无法和别人交流,更别谈工作了!普通话是文明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广泛使用。不只是在中国、在当代,可以说它是贯古今,通中外的,它对整个社会的语言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习普通话,可让社会用语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既能达到交际目的,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既促进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又加强全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现在连不少老外也能流利的使用普通话了,作为中国人,我们自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2、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语调。读书声在中职学校渐渐销声匿迹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同学普通话基础差,怕读错被别人笑话,便羞于开口读,更不敢大声读。粤山区的孩子最明显就是zh、ch、sh、r这几个音,他们明知道是卷舌音但就是读不出来。而且受方言的影响,对声母zh、ch、sh和z、c、s,k和h,韵母en和enɡ、in和inɡ分辨不清,极易相互混淆。如:战和赞、柴和材、诗和私、渴和喝、分和风、信和幸等,这些都要在课堂朗读过程中多多提醒,给他们正音,指导学生读准。
   绕口令能帮助粤山区学生正音与朗读,可以根据地方学生的特点适当地进行绕口令、复述故事情节、演讲等教学活动。如:训练s和sh,“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分得清,请来试一试”。又如:训练en和enɡ,“天上一个盆,地上一个棚。盆碰棚,棚倒了,盆碎了,是棚赔盆还是盆赔棚”。等。还可以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演讲来提高朗读水平。
   既然是方言区定会带上方言的语调,所以要克服方言语调。与朗读语调相关的因素有:语气词的使用,轻声,语流中的声调,句末的升降调,上声连读,“一”“不”的变调等。这些需要老师在平常多作示范,多指导。
   3、让学生多听。职业教育在专业设备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却普遍不高,特别是在山区的职校教学条件更为薄弱。就如我们学校仅有的几个多媒体室被专业课安排得满满的,“书 + 粉笔”仍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典型特征,这种明显落后于普教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多做范读。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4、加强朗读指导,提倡学生齐读、带读。指导朗读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应着眼于加深对课文的领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朗读的技巧性要求还在其次,正常的朗读指导,往往偏重在技巧方面,忽视表情达意的指导,容易导致学生重形式轻内容,对他们的学习是不利的。但这里又有一个特殊性的问题,我国的中职招生体制决定了中职学生原有的综合素质远远比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是在中考失利的情况下选择了中职教育,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达到更好的话,那就求其次也未尝不可,尤其是面对山区中职的学生。指导的内容可以是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指导学生把字音、语调读准,把句子读流利,不唱读,不添字丢字。通过读使学生内心受到刺激引起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体会,更好地领会课文内容。
   齐读、带读这种方法对粤山区中职的学生非常合适,我一直都如此要求学生,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是语文课堂还是早读如果让学生自由读的话,一般都没学生读。齐读、带读就不一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朗读的机会,都能受到口头语言的训练;二是可形成热烈气氛;三是有利于增强集体感和责任感。
   另外还要重视语音停顿的训练。一般是段与段之间停顿最长,句号停顿次之,再到逗号,然后顿号。还有一些是没标点符号的地方也需要适当的停顿。若遇到这种情况可适当地在应该停顿的地方打上停顿记号。如《雨巷》“她静默地走进/走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5、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中职语文教师要抛开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索的所谓职教教学普教情结,要纠正历来偏重课文分析的现象。在课堂上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朗读课文,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使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还要留有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效果。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不必在分析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例如鉴赏作品《荷塘月色》,要抓住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这是文章的文眼,就要要求学生反复练读,读出感觉和味道,体味作者心里为什么会“颇不宁静”,“不宁静的心情”与“优美的荷塘月色”的关联在哪里,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作为当下粤山区中职语文的教学工作者,我大力提倡以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来提高山区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几年的探索,我发现加强了朗读之后,教学效果有了大的改善,学生在听、说、读、写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李万红,广东省云浮市技工学校教师。

论粤山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