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效课堂就是打破课堂上教师夸夸其谈、学生昏昏欲睡的僵局。我们许多电视节目因其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互动性吸引了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尤其是主持人高度凝练的开场白、恰如其分的串联、诙谐幽默不失时机的拾遗补缺,让人忍俊不禁而又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将主持人的这种风格带入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互动中更加牢固的获取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课堂教学 角色转换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点体会。
一、课前准备。一节课成功与否,备课是基础。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文章大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美文,如何将它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东西,教师课前必须下一番功夫。一方面,要认真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要保持课文原有的风格,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消化文章内容。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善于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情景,借助恰当的娱乐形式,通过学生的智能活动,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里应该注意,问题要有实际价值,提问要准确具体,注重知识性、趣味性的巧妙结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讲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掌握课文内容,在预习后,我将课文设计成一堂活动课,由三个小品组成:二姐的婚事(突出公务员看到于勒叔叔的信后向二姐求婚的情节);客船巧遇(注意人物语言和表情特点);“我”与叔叔(人物的心理活动用画外音表现)。故事的开端、于勒的过去和全家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则由主持人(老师)串联。每个小品后设置相关的思考题:1、二姐的婚事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什么作用?2、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的表情各有什么变化?3、“我”的心理活动表现“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节课时间,在动态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内容,又领略了小说“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人的心灵和生活”的主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二、课堂活动。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过程是关键。这里必须提醒一点: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不要过多的以权威自居,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如果将整个教学过程比作一台节目,教师要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要善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表演第二个小品“客船巧遇”时,出现了短暂的冷场。由于害怕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表情变化,预先安排的四个同学不敢上台。见此情景,我马上走上讲台,扮起来了“菲利普”这个角色,和另外一名男生表演了小品的前半部分。我又鼓励班上的女生委员表演“克拉丽丝”。同学们被我们的表演逗笑了,参与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上台表演,课堂气氛掀起了一个高潮。我适时的请了三组同学分别表演,并让同学们对表演做出评判,课堂气氛掀起了又一个高潮。课后,有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的这节语文课真有趣,我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我一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
三、课后反思。为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认识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但是,由于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难免带来提问目标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像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一样,善于控制整个课堂教学的场面。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1、问题的连贯性。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以纵向为主(往往是一串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单个提出),横向为辅(教师对某一内容、某知识点提出问题,适度向外扩展),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整体性。过多的设计横向穿插的问题,则会扰乱学生的纵向思路,影响教学效果。2、问题的坡度。要把握好纵向控制,提问应由易到难,有如爬坡一般,逐渐增加高度。3、问题的跨度。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有坡度,又要有跨度,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可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防止课堂教学失控。
课堂教学的艺术说到底是教师的组织艺术、引导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充分肯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牢固、学得开心。
舒红梅,教师,现居湖北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