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400

[ 夏福英 文选 ]   

《沁园春.长沙》课堂设计

◇ 夏福英

   一.背诵激趣,导入课题。
   我们已学习过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词。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古诗词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他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朗读训练(1.播放朗读录音磁带,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并用符号在课文中标注。2.分小组朗读,读后大家评论。3.齐读。)
   三.文本赏析
   (一)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这年10月,他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二)赏析上阕
   (1、问:与诗人同游橘子洲的有哪些人?明确:只有诗人一个人。2、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明确:从“独立”一词可知。“独”,单独之意。3、问:诗人是在什么季节游橘子洲的?明确:晚秋。4、问: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明确:从“寒秋”一词可知。)
   小结:起始三句,点明了季节、人物和地点,为下面的写景作了必要交代。
   (1、问:下面写景,哪个是统领词?明确:“看”。2、问:诗人在橘子洲看到了什么?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3、问:你觉得写景这几句,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万”字用得好,写出了山之多;“遍”字用得好,写出了红之广;“尽”字用得好,写出了山林高高低低、重重叠叠的样子;“染”字用得好,写出了经霜枫叶颜色的绚烂;“漫”字用得好,写出了江面的宽阔;“透”字用得好好,写出了江水的清澈;“百”字用得好,写出了船之多;“争”字用得好,写出了万船竞发、力争上游的情景;“击”字用得好,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矫健勇猛的雄姿;“翔”字用得好,写出了鱼在水中游弋的轻快敏捷的神态。)(板书这十个字)
   深入探究:
   1、问:请用别的词来替换“击”和“翔”,然后思考回答:是原词用得好,还是换上去的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可用“飞”替换“击”,可用“游”替换“翔”。但都不如原词好,“飞”只表明雄鹰在空中扇动翅膀,不能表现雄鹰在翱翔时的矫健勇猛;“游”只表明鱼在水里活动,不能表现其游弋时的轻快敏捷。)
   2、问:从以上的赏析可看出诗人的用词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用词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板书用词特点)
   小结:诗人的用词启示我们:写诗、作文要讲究用词,要选择最理想的词语。
   释疑解难:
   问:秋天是个萧条、伤感的季节:落叶纷纷,草木凋零,鸿雁哀鸣……然而诗人却不写这些,而是选择充满生机、活力的景物来写,这是为什么?
   讲解:诗人的气质、胸怀、思想境界不同,抒发的感情和选取的客观景物就不同。曹操是个大英雄,他的理想是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故他笔下的秋景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的是一副壮阔的沧海图。马致远是个仕途失意的文人,长期漂泊在外,羁旅行役,故他笔下的秋景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故他不写落叶、败草,而选取那些充满生机的景物写,这说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密切相关。
   小结:以上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但又不是单纯写景,诗人奋发向上的豪情融于其中,景中含情。
   问:以上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面的抒情烘托背景,营造气氛。)
   讲解“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几句,承上面的写景直抒胸臆。诗人面对这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能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广阔无垠的大地啊,谁是你命运的真正主宰呢?其中暗含着中国的命运由我们革命青年来主宰之意。可见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胸怀阔大,抱负不凡。
   总结:上阕写景,是情中景;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中国的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问题。(板书总结)
   四.作业:反复诵读,背诵词的上阕。
  
   夏福英,湖南省郴州师范学校教师。

《沁园春.长沙》课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