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51

[ 胡华青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胡华青

   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审美教育往往被忽视,把语文课上成乏味的语言知识应试课。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老师应引领学生去体验语文之美,切实把审美教育落实到位。
   关键词:
  
   审美教育,固然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但语文教学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但是,在应试的功利驱使下,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忽略了审美教育,本该是启迪心智,放飞心灵,陶冶性情的语文课被上成了乏味的语言知识课,以至于窒息了学生美感的唤醒与情感的体验。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体验语文之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愉悦的审美体验,还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一.引导启发,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这个世界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里课外,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一双慧眼,去发现美、感受美。
   语文即生活,要多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我经常会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昨晚的月色特别皎洁,大家有注意到吗?“校园里的樱花开了,课间快去看看哦!”“闻到桂花幽幽的香气了吗?”春天有机会就带他们去野外踏青,若是遇上雪天,那是必定要冲出教室去和雪亲密接触一番……我也经常布置一些特别的作业,比如周末回家和爸妈聊天半小时、采访爷爷奶奶、母亲节为母亲做一件事、上菜场买菜、“护蛋”活动等,再加上平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和班团活动等,努力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从而发现和感受生活美、社会美、人性美。
   教材更是美的矿藏,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使至塞上》的辽阔壮丽,《春》的生机盎然,《湖心亭看雪》的幽静淡雅,是自然美;《安塞腰鼓》中纵横腾挪的力量,《云南歌会》中酣畅淋漓的歌唱,《吆喝》背后有滋有味的民俗,是生活美;《最后一课》中洋溢字里行间的爱国热情,《荒岛余生》中不屈不挠的奋斗与冒险,《过零丁洋》中矢志不渝的赤胆忠心,是情操美……
   即使仅仅汉字本身,也极富美感。一个个汉字就像一幅幅图画,通过优美生动的流动意象,表达着丰富的意义,创造着深远的意境。比如“爽”的伟岸,“曼”的娇媚,“晴朗”二字拆开为“青天红日,皓月当空”,的确够晴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字释词,必要的形象训练,不仅能帮学生识记理解,培养他们形象的感知能力,也能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美、品味美
   1、朗读吟诵。汉语语言极为丰富,其中的声、韵、调,就充满音乐美。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呼应对称,有韵脚的重复回环,诵读时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真是“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此外还有准确的语句,生动的修辞,富有感染力的描写抒情……所以,品味汉语之美,要从朗读吟诵开始。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许多作品包含着作者的真情,甚至凝聚着生命和心血,教师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其碰撞交融,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意蕴。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朗读技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会让学生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吟诵,还能深入体会文章意蕴,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审美艺术境界。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鲁迅先生对百草园景物的描绘,让他们在朗读中把握其中鲜明的色彩,如“紫红的桑椹”“碧绿的菜畦”,继而透过这些色彩鲜明的词语去把握作者对童年时的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既让学生品味了语言美,也以此为契机来理解全篇的主题思想。
   2、悦目悦耳。视觉和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曾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优美的图片能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直接传给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比如在写作课《春天的故事》中,我用一连串与春天有关的图片引入:娇嫩的新芽,出土的竹笋,轻轻拂过水面的垂柳,满园怒放的桃花……学生目不转睛看着,不时发出赞叹声,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
   音乐是语文课上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有的感情基调较为轻松的作品,上此文时,我用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引入课文;在欣赏“夏夜行船”“月下归航”及“仙境般的戏台”这几段描写时,将钢琴曲《爱的纪念》《月光奏鸣曲》进行编辑后配合朗读;让学生讲述“归航偷豆”这一情节时,则选用木琴曲《草原小骑兵》衬托出其中的野趣和童心。在恰当的配乐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笔下那优美的景色、可爱的小伙伴、有趣的事件,那如诗如画的童年生活。
   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悦目悦耳,深入品味到字里行间的美,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使课堂生动活泼,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想象联想。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要想学生充分品味作品中的美,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就必须放飞学生的想象。
   当学生在阅读某一作品时,会从作品的主题、人物乃至细节想到另外的某事某人,从而唤醒沉睡在记忆角落中的一些东西,于是兴奋、喜悦、感伤、惆怅等多种情感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感要比审美直觉中所产生的稳定得多,同时又将在头脑记忆中得以贮存,在以后的类似机会中,再产生更新的联想。所以教师应尽量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体验接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表象储备,让他们在理解作品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思维上的扩展。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让一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聆听,边闭目想象五幅春景图,再联想自己家乡的春天美景,把各自想象中所看到的而文中没有写出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纷纷借助想像的翅膀进行新的挖掘,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把春天的美品味得淋漓尽致。
   把枯燥的说教化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形象,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培养他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妙笔生花,让学生记录美、表达美
   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品味美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让学生有一个“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历程。这样,既巩固学生从课堂学习、生活实践中获得审美能力,又让学生将这种审美能力在表达中得到提升。
   我采用的主要手段是让学生写随笔。通过平时的审美教育,学生初步有了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不再觉得生活枯燥无味。春来草绿,夏至荷香,秋高气爽,冬雪飘舞,还有人来人往,成败得失,都能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情怀,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每天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记录这些审美感受,记录自己成长中的经历与体验,长短皆宜,形式不拘,“我手写我心”即可。
   学生的笔下,真是精彩纷呈。同是描写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各自的眼里有各自的美:有人说“雪是盛放在天空的花朵,纵寒冷如斯,亦有花开灿烂”,有人说“冬雪似乎是一个高明的蛋糕师,正在给大地涂上一层厚厚的奶油。呵,想一想就觉得好甜蜜”,还有同学注意到了角落里的一堵断墙,“平时看它,有一种特别的荒芜之感。然而此刻,雪在上面落了厚厚一层,竟有些像甜品屋里撒了糖霜的饼干房子,有可爱的味道”。再如同题作文《春天的故事》,有写水库边和朋友垂钓闲聊的悠闲,有写一家人为爷爷贺寿的温馨,有写路上目睹一外地打工仔热心助人的感动,还有写新农村政策下家乡的巨大变化……
   当然,有了美的内容,还要有美的形式和美的文字,这也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我主要采用以下措施:一是重视阅读积累。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优美的词句语段的品析、积累,重视精当的构思和表达技巧的审美感知,让学生感受到精妙的表达带给读者的审美愉悦,并能逐步模仿运用。二是强化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丰富积累,拓展视野,并作好读书笔记。三是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如《巧用修辞,妙拟文题》《记叙文结尾升格》《美在身边——谈作文选材》,让学生领悟一些写作表达技巧。这样训练下来,学生记录美、表达美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很多学生都制作了自己精美的文集。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其语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审美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发现美、品味美、表达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思想丰富、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胡华青,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