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69

[ 顾素燕 文选 ]   

语文课堂中的生命化教学

◇ 顾素燕

   内容摘要: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要通过情感美育、课堂的语文味、师生和谐的交往互动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妙趣横生,让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让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 情感美育 交往互动
  
   语文课堂的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兴趣的满足。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觉得在具体操作中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寻芳探幽,用情感美育诱发学生的生命激情
   情感美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重视情感美育就是关注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寻芳探幽,开发教学资源,落实情感美育。日常生活中蕴藏着很多语文课程资源,能极大地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学习时空会得到更为充分的拓展。例如:一次语文课上,我组织学生观看了“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的电视录像,同时向学生发放“十大人物”学习资料,并开展专题讨论,掀起一股“学习先进人物,提升生命品质”的热潮。孩子们从英雄人物身上体会了“理想、坚守、责任与爱”的崇高品质,感受了“舍己为人、勤奋刻苦、勇敢坚强”的崇高精神。在观看现场很多学生都热泪盈眶,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纷纷提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动与反思。这次活动深深地激发了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追求,生命品质得到了洗礼和升华。这样的语文课时效性强,学生非常感兴趣。
   二.精益求精,追求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语文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其他课。只有具备语文味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生命化的境界,而语文教师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使每节语文课充满语文的味道。例如:第一次上《散步》这篇课文时,我立足于尊老爱幼的主题,试着从阅读的角度来教,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课后反思,却总觉得这节课过于单调呆板,没有上出想有的味道。我反复琢磨,并查找了有关的资料。我发现这篇小散文的真正味道在于字里行间含蕴的丰富美感,母亲慈爱,儿子乖巧,妻子温驯,“我”很孝顺,尤其是结尾的背影画面,更是浓缩了人性美、绘画美、诗意美,此外,文章还包含语言美、景物美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欣赏,一定富有情趣。于是我制定了“紧扣审美、教出情趣”的教学目标,从审美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通过变换角度对原来的教案进行了一些变动。上课时,我先播放《我爱我家》的亲情短片,然后让学生谈感受,一个女生动情地说:“有家的感觉真好啊!”我抓住契机,把每一个环节都围绕情境来设计。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构思生味,理解“我”决定的真正意义;在理解主旨句时我投影四个人在阳光中走在小路上的背影,让学生观察感悟,这时学生能感悟到如诗如画的意境美。语文课上,学生真切地体验了亲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敏感力,总算有语文味了。它使学生具有了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了真善美的价值观,使语文课堂的教学积极地融入了学生的生命。
   三.教学相长,促进教学的交往互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中介知识、能力、语言、活动等都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决定交往活动的质量。教师与学生应真正平等民主地互动,要摆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知道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受益者。当课堂上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有时会想到将问题“转移”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好像丢了“面子”,但客观上,却很容易造成更为积极的学习氛围,因为这时的问题连教师都不知道答案,学生的回答会使教师获得灵感,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教师从学生那里学习的典型例子。我们不能认为这是教师投机取巧,课堂教学本身正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会面对许多新的东西,例如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内容。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改善教学。教师又不可能停下教学去系统学习。从这一点看,课程改革其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都变成学习者的过程。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他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师生在基于教学相长的交往互动中,使得师生双方的生命都得以生成,得到完整的生活的教与学的过程。
  
   顾素燕,教师,现居江苏阜宁。

语文课堂中的生命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