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384

[ 戴兆坤 文选 ]   

作文因“我”而精彩

◇ 戴兆坤

   内容摘要:作文一向是学生最怕的,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批改学生作文也容易让人觉得累,原因是学生的作文,大多数是千人一面,或是一股学生腔,很难写出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为什么学生作文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象?本文就这种情况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学生改变这种现象进行探索。
   内容摘要:雷同作文 教学实践 探索
  
   新一轮执教高一年级时,笔者面对的是入学的高一新生。但是学生写出来的随笔、作文,却一如以前、乏新可陈,仿佛是约好的一样。我觉得在起始年级,自己可以做点儿什么,也许就能让学生改变点儿。学生的作文,是我采取行动的重中之重。
   经过一番思考,我觉得得让学生动起来。高一上学期开学之初,我花了两个礼拜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我从诗歌的修辞、技法、景情理、意象法等诸方面,结合具体诗词进行讲解。课一开始,我就明确告知学生,我的讲解仅仅是引子,两周以后,全班学生要逐个上讲台,进行诗歌鉴赏,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
   两个礼拜,我带领学生欣赏了八首唐宋诗词。把有关诗歌鉴赏的修辞、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以及景情理、意象法的术语给学生细致讲解,因为这些讲解和具体的诗歌、诗句联系起来,学生的课堂反应还是比较好的。课后的反馈也表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规术语和方法。我也表示,为了降低难度,可以适当借助参考资料。
   第三周开始,在每节课开始时,我组织学生采取抓阄的办法,确定本节课的诗歌鉴赏主讲人。这样,使得每一位学生在上课前都至少要准备一首各不相同的诗歌的鉴赏。我要求学生的发言时间大致控制在三分钟。
   毋庸讳言,开始的一个礼拜,学生的表现虽不能说是“惨不忍睹”,最多也就是“差强人意”罢了。但是,这种迷惘是短暂的。在这一周时间内,学生诗歌鉴赏后,我会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从学生的声音、语言到仪态到鉴赏的内容等,点评以表扬为主,也相应地提出建议和意见。我的指导思想是,用点评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具体的要求放在点评之中,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在点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的是学生有没有“自己的”内容,换言之,学生的发言中一定要有“我”。经过两个礼拜的磨练,学生逐渐明确了诗歌鉴赏的路子。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重视“我”在表达中的重要性,而这正是我的目标。
   进入高二,按照作文教学计划,写作训练是议论文的写作。想起以前学生议论文的学生腔、八股腔,我就头皮发麻、不寒而栗。
   怎么办?想学生不写这种难为自己更难为别人的文章,就要正本清源,让正确的议论文写作方法在学生脑海中深深扎根。高二学生刚刚开始训练议论文写作,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
   经过一番思考,我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自致其知”。
   于是,我先让学生欣赏了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我的故事以及我背后的中国梦》演讲视频,事先,我将这篇演讲的文字稿印发给了学生。我花了一节课时间,结合这篇演讲的结构、修辞、语言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分析演讲的要求、思路、演讲的技巧等要求。课后我还印发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说》、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等三份演讲稿。
   高二年级选科分班、重新组合,一个班的大部分同学是互不认识的,因此,我要求,学生在演讲时,先介绍自己,以便同学们互相认识。每一个课安排一位学生演讲,与高一年级的抓阄定人不同,为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充分的准备,演讲按照学号顺序进行。由于事先明确到人,演讲者可以好好准备。
   具体操作中,我对学生演讲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学生从一开始上台可以带讲稿、看讲稿,逐步过渡到带讲稿但不看讲稿,直到不带讲稿。学生的表现,也从最初的忐忑拘谨、扭捏不安,渐渐地变得慷慨陈词、挥洒自如。学生的自信心上来了,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高涨。同学们的掌声,更是鼓起了演讲者的勇气。作为语文教师,我更看重的还是学生在演讲中,有没有自己的思考、看法、想法。或许,学生的观点有点儿稚嫩、偏颇甚至可笑,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有自己的观点,通过及时地指正、适当地引导,学生原来粗浅的“我”,就会逐步成为有思想、敢担当的“我”。而这不正是教育的目的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看学生的作文、随笔,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的“我”的意识得到了强化,学生充分注意到“我”的重要性。
   原本容易“众口一词、千人一面”的学生作文,因为有了“我”而色彩纷呈。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名次,有几位同学的习作,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在作文教学方面,可以说是取得了一点成绩。
   经过对学生诗歌鉴赏、演讲活动的思考、对学生作文训练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高中生的语文活动特别是作文中,时时刻刻都要有“我”。这样就能使学生的作文富有个性、充满趣味,“作文因‘我’而精彩”。具体地说,有如下三个方面因素:
   首先,作文中有“我”的存在。学生作文之所以千人一面面目可憎,是因为学生忽略了“我”这一个具体的有着鲜明个性的载体。有位同学在写题为《牵挂》的作文时,写自己的父母如何牵挂自己的冷暖、学习等等。看了这篇作文以后,我感觉到他的文笔还是不错的,但是,立意庸常。很多同学都会写这一类事情。我建议这位同学,能不能写除父母之外自己亲密的家人,因为每个人在构思“牵挂”时,都会首先想到父母,要写就写有自己个性的内容。和这位同学交流以后,他告诉我,其实他的心目中,和祖父是感情最深的。四年前,祖父去世。现在,祖父居住的老房子,也总是关门上锁。对此,他的心里,总是难以放下。于是我指出,和祖父感情深可能很多同学都会如此。但是,祖父的离世、老家的门锁,是一般人不会有的意象,是个性化的素材。如果引入作文,应该能够感动读者。这位同学接受我的建议后,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了一篇情深意浓的追怀祖父的文章。修改后的作文,有了“我”,有了“我”的味道、“我”的个性,因而成了这一个。我们常说,“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而能够感动自己的,不就是“我”的真情实感吗?
   其次,作文中有“我”的经历。文似看山不喜平,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两点一线:家——学校——家——学校。说他们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有着个性特征的内容,似乎是不太现实。但是,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生是农村的,有的学生是城镇的;有的学生是住校生,有的是走读生;有的学生喜爱文科,有的同学偏爱理科;有的同学对《红楼梦》了如指掌,有的同学对《三国演义》烂熟于胸。如果作文中没有“我”,那么一个班的同学,写同一个题目,很可能“英雄所见略同”。我强调学生要写自己的经历,具有个性的经历。有一学生,作文中总喜欢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东西。我和他交流时,发现他的经历很有特点,小时候是在广州度过的,后来到南京上初中,因为父母回家乡创业,高中到我校就读。这样的经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我建议他,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从中找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有了这种思路,他以后的作文,写了一些“异域风情”,我有针对性地辅以写作方法的指导、语言表达的训练,很快该同学的作文脱颖而出。
   再次,作文中有“我”的思考。“我”的存在和经历,对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他们的作文各具情彩。而学生的记叙文中的理性、议论文中的说理,就需要“我”的思考。古语说,“人心如面”。一个人的思想,是具有个性的“这一个”。面对同样的景物,各人的感想不同;对同一个事情,各人的角度和想法各有不同。学生作文时,如果能写出“我”的见解,“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那么学生的作文就会缤纷斑斓。只要是“我”的思考,学生的观点,即使浅陋也很有意义,毕竟这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何况,任何思考,都是由浅入深的。学生在作文时,容易引用别人的观点,一来,这是学生长期背诵记忆的“成果”;二来,这样的观点,虽然不新鲜,但是比较正确保稳。在学生演讲中,我注意强化学生“我”的含金量。一开始,只要是自己的见解、想法,哪怕稚嫩一点、肤浅一点,在点评中,我都充分肯定;随着演讲的继续,学生自己能够感知观点如何确立,可以更好地阐释,对于高于一般人的观点,我极力表扬;再后来,对于学生演讲中有个性、有理性的论点,我大声叫好,并且明确地指优擢秀,不遗余力地向学生推介。我感到,学生在演讲水平提高的同时,他们自己的识见也开阔了。
   人,因为有个性才可爱;作文,因为有“我”而精彩。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注意到学生的“我”的存在、“我”的经历、“我”的思考,那么,学生的作文,必将“万紫千红总是春”。
  
   戴兆坤,教师,现居江苏句容。

作文因“我”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