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425

[ 马素萍 文选 ]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马素萍

   音乐教学不仅要通过欣赏、唱歌、律动等来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教学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教诲、心灵上受到启迪。那么,如何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接受音乐,提高审美能力呢?
   一.挖掘教材内涵美
   1.领略音乐的情态美。黑格尔说:“音乐形成了一种表现方式,其中心内容是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也是主体性的。音乐所要感染的主体是学生最深刻的内心生活,音乐教学所要感染的主体是学生有感动、有联想、有共鸣。”因此,音乐教师应启发学生用心去欣赏、领略和体会音乐中的情感色彩。如第七册《我们的田野》这首抒情性的儿童合唱曲的词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教这首歌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上一首中速、宽广、优美、旋律起伏较大的音乐,向学生介绍祖国蓬勃发展及美丽山河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中无边的田野、翻滚的稻浪、茂密的森林、飞翔的雄鹰等形象,然后教师让学生随着音乐打开课本,朗读歌词……,使学生在歌唱时,沉浸于这种旋律和感情的起伏之中,领略到歌曲的形象美和语言美。
   2.认识音乐中的思想美。一切美的音乐都是有思想的,也只有有思想的音乐才是美的。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之免受一切低级趣味的和不道德的东西的侵蚀。”这强调了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深刻地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要注意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利用艺术形象,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思想情况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自觉地从所学的知识中吸取思想营养,趋向真、善、美。
   二.着力教学方法美
   艺术能赋予人美的享受,课堂教学中“艺术”是指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音乐这门艺术也必须采用艺术化的手法,即教学方法的美。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活泼,真正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1.创设情景。在音乐教学中,注意突出背景,创造一种听觉与视觉组合的形象,创设一种美的情景氛围,对于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熏陶学生美的心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教《小雪花》这一课中,我注意运用图画、配乐故事、形体表演等多种形式,建立多维立体背景,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歌词、旋律及创设的情景画面进入意境,沉浸在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冬天的美感之中。
   2.运用对比。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音乐教学就应通过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我在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学生感到这样的学习通俗易懂,而且印象深刻。如第八册欣赏教材中,学生在听《长城谣》与《长城长》时,我从歌词入手,然后让学生在情绪、音调、色彩、速度和旋律上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两个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和思想内涵,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激发学生创造美
   我在教唱歌曲《小雨沙沙》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广阔的田野中,观看春雨中种子发芽的情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是一场怎样的春雨?”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春雨象冬天的雾一样,蒙蒙的。有的说春雨下的时候,还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这时歌名《小雨沙沙》就很自然地引入教程之中。接着,我再出示多媒体课件:一滴滴小雨流进了嫩绿的芽瓣里,嫩绿的芽瓣微笑着,不停地张着嘴巴吸着雨水,学生们看着这人格化的种子和小雨,情趣顿生,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谁来说说种子喝了水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说说种子和小雨在说些什么话吗?”通过议论,歌曲《小雨沙沙》里种子愉悦的心情及歌曲的歌词就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学生们学会歌曲后,我顺势又启发:“大家能随着音乐用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吗?”学生们更觉有趣,兴致勃勃地争着表演。这样,学生们的唱歌、表演必然十分精彩和富有创造性。从而也使学生在亲自参加的创造表演中,直接认识美、展现美。
  
   马素萍,教师,现居江苏丹阳。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