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是高考中的必考题,诗歌鉴赏主要考察两个方面:1、鉴赏文学作品的现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几乎都选自唐诗宋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高考诗歌的选材一般家喻户晓的不选,艰涩冷僻的也不选。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选材范围。古典诗歌距我们年代久远,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了下面的答题技巧,对你的诗歌鉴赏或许就有较大的帮助了。
一、鉴赏古典诗歌应该多看,要看题目、作者、注释、题干。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诗人的心情等),例如苏轼的《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从这个题目可看出时间为暮春,叙述事件是作者送别李公择,诗歌从内容描写的应该是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比较悲伤的。看作者可以知人论诗,以察诗情;注释也包含很重要的信息,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2010年全国卷2古典诗歌鉴赏中欧阳修的《梦中作》注释是这样的: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通过注释①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可能应该会表达作者被贬谪的悲苦。题干也会给我们很多的提示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如2010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雨雪曲》第9题是这样的: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从题干中的“戍卒”我们可以推出这是一首边塞诗,可能会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环境,战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等。
二、“诗言志”是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里的“志”我们暂且理解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而“情”又是由“景”所触发而生的,触景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人见到某种景象,处于某种环境之中,或突遇某种事情,激发了人们内心的某种思想情感,从而产生了喜怒哀乐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都是极好的例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只要抓住了诗歌中的景物特征,就能把握住寄寓在景物上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给我们指出了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景”是万物之景,无论大小。一片落叶、一朵花、一只孤雁、一件事、一片晚霞等,都是存在的“景”。这里的景应该指一切的客观存在。当人们看到这些“景”就会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融入到景物当中,就会把自然景物当做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感情的化身,从而使景物具有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有时候诗人本人就是诗歌中的“景”。鉴赏古典诗歌我们应该首先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是景物形象还是人物形象。如果是景物形象我们应抓住景物的特征,明确这些形象的意义(即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如果是人物形象,那么我们就应该知人论诗,抓住表现人物心理和神态的词语。如王维的《渭川田家》,诗歌通过对大量景物形象的描写给我们勾画出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诗人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再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题目是这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道题应遵循这样的步骤: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人:陆游;世:南宋,抗金;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由此确定诗歌描写的是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最后得出答案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当然诗歌的鉴赏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只给大家列了两种最常见和最简洁实用的方法。希望可以给大家在诗歌鉴赏方面一些帮助。
李其明,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