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ID: 156417

[ 金玉芳 文选 ]   

如何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唱读问题

◇ 金玉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但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非易事。他们朗读的一大缺点就是爱“唱读”。朗读时总是一字一顿,拖声呀气地“唱”。课文虽然读完了,但学生并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更谈不上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新词都不认识。所以在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帮助学生克服“唱读”习惯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实践的。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农村学生朗读的水平比较低,教师必须手把手地教,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有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教师范读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像《在大海中永生》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怀念邓小平的无限深情;无法表达出邓小平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的伟大情怀。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理解课文,激发情感
   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三袋麦子》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小猪的憨厚,小牛的勤劳,小猴的机灵。有了对这多种性格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内容。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他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小露珠》这一课中,小青蛙的叫声很大,声音要粗一点,在粗声粗气中不失可爱;小蝴蝶很美,声音可以柔一点儿,柔弱中带着甜美;小蟋蟀总是一蹦一跳的,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三.读后评论,促进提高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可让学生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一方面让学生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在《我给江主席献花》的教学中,一个学生在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来评一评。马上有学生说:“从他的读中,我感觉不到兴奋的心情。”还有学生说:“他的表情不生动。”也有学生指出:“他把‘禁’读成了第四声。”我表扬了他们评得好,然后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来试试看?”这样,让学生通过评议,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对读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四.培养语感,内化语言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落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读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金玉芳,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如何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唱读问题